我看杨军的“中国丹霞”

时间:2020年07月02日 作者:褚哲轮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2012年,杨军给我看他画的一组大西北的作品,灿若云霞,气象宏伟,与以往所画不同,与别人画这方地域也不同。当时有感而发写了一段赏析的文字,但那时并不知道,这一地貌叫“中国丹霞”,只知道地点在甘肃张掖,别人也画过这里,但要么以色取胜,要么勾一勾线和外轮廓,而并未见有完整的创作。原因之一,可能这里不好画,因山上几无树木杂草,尽是延绵不断裸露的红色山体。不管怎么画,或设色或勾线,都会显得单调。所以,杨军出示的第一组作品,是对着照片画的具有抽象意味的6幅。可以看得出,他只是把最初的印象,用最具特征的要素提炼出来进行了表现。但这组作品,却十分的有味道,无论线条、设色,还是石块的那种不期然而然的大小高低、上下前后、倚仄错落的组合,都显示出一种原始古朴的荒寒意味。如果用这种画法画上一批作品,相信在现下的画坛,也会相当的惹人眼目。因为它新鲜、奇崛、古拙,别有一番味道。给人的感觉,它纯粹是杨军对大自然所呈现的艺术规律以及其艺术敏感性的一种自然流露。但杨军没有停留在这种感性和主观性的难以区分地貌特征的意向性抽象表达上,而是抱着一种冲动和原初的兴趣(——他这样告诉我),到张掖写生,现场画了一幅《张掖写生得稿》。之后,回来创作了三幅作品。通过这三幅作品,杨军基本上找到了一种表现这一地貌的方法。后来,杨军知道了这种地貌叫“中国丹霞”,在我国还有几百处之多。而且,就在他画这组作品的同时2010年,我国六个地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中国丹霞”自然遗产,获得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许正因这个机缘,当2014年国家首批艺术基金项目实施的时候,杨军把系统地画“中国丹霞”的设想向艺术基金申报,申报顺利获得批准。

我们知道,绘画史上以丹霞为题材很少,只见过明代画家萧云一组《丹霞山十六景册页》,但笔法细腻,开本也小,又用赭石颜色,所以未能完全表现丹霞的气势。尤其在色彩上,前人表现暖色山水用的是“浅绛”法,偶有红色山石,也只是为了表现日出映照下太阳的光辉,而并没有把它与自然的原色物象联系在一起。那么,摆在杨军面前的,就是如何探索一种既符合地貌特征,又具有艺术表现力的画法。

接下来,就是为期一年的写生和创作,杨军先后走了六处“中国丹霞”,画了近20余幅写生稿,及6幅创作作品。这六处丹霞,既属于一个体系,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如何既能表现丹霞共同的美,又反映出其不同的风格特征,这是作为山水画创作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心与物,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绘画亦是如此,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渗透心与物之间的关系,必须用生命情怀去关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作品能看得出杨军先生是遍访丹霞山川,无论是粤地韶关还是甘肃张掖,两地相隔遥遥,可以说都是既表现出丹霞山水的氤氲,古今造物,又能再现西北大山大水的雄浑壮丽,并且笔墨通透娴熟,几可达到随心所欲,画中点与线的交织加上瑰丽的色彩,使得整体感觉是气势磅礴,沉雄高古。

再有就是画家大胆变法,这是杨军丹霞山水宝贵之处。石涛说:“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艺术表现手法,既是艺术家风格的体现,也是决定其是否对中国画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一个标识。杨军突破传统山水的程式化特征,将沉稳的笔墨与细节的精致描绘结合起来,既有了传统唐宋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力,又借鉴西方现代绘画对光与色的运用,用色大气、大胆、清丽而丝毫不媚俗,传达出现代气息与生机,画面荡气回肠而不失温雅华丽。杨军在充分吸收古人各种皴法的基础上,脱开古人的程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从这组作品和第一次的几幅,我们不难看出,丹霞地貌在杨军笔下,渐渐形成了一种规律性的皴法语言。杨军把它命名为“丹霞皴”。我们知道,从唐代到两宋,一直到元代王蒙的牛毛皴,中国山水画的皴法,已基本具备。之后,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化,譬如清代石涛的“拖泥带水皴”,近现代傅抱石的“抱石皴”等,都是不同程度的变种。是故,要想创造一种新的皴法,是相当有难度的。但既然专门表现丹霞地貌,那么只有抽象出一种代表这一地域特征的皴法,才能算得上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突破。以此而言,杨军的探索是相当成功的。当然,在笔墨语言的纯化上,尚需要更进一步的提炼。从杨军的写生来看,还有很多可以创作的素材。包括一些更细微和细腻的表达,既要致广大,又要尽精微,以力追古人笔墨之韵致。

史来画家面对不同的造化、不同的对象,创作出不一样的山水画。而中国山水画史的许多经典之作,也无不以显著的地域为其风格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南北宗”。南宗常用的“披麻皴”,北宗常用的“斧劈皴”,成为划分南北宗的标志性语言。而这些皴法,无不与不同的南北地域风貌有关。以地域命名的画派更是代不乏其人,诸如吴门画派、新安画派、黄山画派、金陵画派等等不胜枚举。现代则有海上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新金陵画派,均以其显著的地域为标志,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唐代王维于辋川,北宋荆浩于秦岭,董源于江南,范宽于太行山,元代黄公望于富春山,王蒙于卞山,以及明、清诸家,直到现代黄宾虹的“夜行山”,傅抱石的“散锋皴”,陆俨少的“陆氏云水”,李可染则直接对景写照,都各自形成了表现地域特征的皴法语言和艺术风格。杨军的导师画范扬先生,更是通过一系列皖南写生创作及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而名于大江南北。因为被一方山水感染,所以才画出了感动人的山水画,创造出个性化的艺术图式和语言风格。我们不能说杨军的“丹霞皴”就是对中国山水画的贡献,但他的确找到了表现这一地貌特征的手法。对于这种画法,龙瑞、王镛、卢禹舜、范扬、何加林、张志民等前辈画家和理论家,都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绘画与自然山水最大的区别,就是要画出它永恒的美。只有这种赋予了艺术感染力的美,才具有永恒的意义。这也是作为绘画艺术家与摄影艺术不同的地方。杨军先生师学范扬,有继承,有创新,特别是近年来,创作激情勃发,作品海量,每年都有惊喜,我们相信,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杨军的“丹霞皴”,终将会对中国山水画添砖加瓦。而杨军的绘画艺术,也会上升到一个更新的境地。由此,我只能说我对杨军先生的艺术未来是“静待花开”!


                                  乙未梅月与京都西山凤凰岭樱桃书屋


上一篇:“天人合一”笔墨与自然融为一体
下一篇:杨军的潜质
(作者:褚哲轮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我看杨军的“中国丹霞”]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