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胜唯寄梦

时间:2020年07月02日 作者:翁芳友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当今中国画坛,提倡到大自然中,到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强调写生、推重写生,使写生蔚成一种风气。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强调了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多角度的审美观照,这是发现自然山水审美形象的唯一的途径。

杨军学习山水画之初,师法古人,沿袭“水墨渲淡”的传统。近年来,杨军选择丹霞地貌作为其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他在山水画研究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这也是他在自然中写生,把“师古人”与“师造化”结合起来,在对真山实水的切身感悟中产生的必然结果。

丹霞地貌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但作为自然美,它自身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属性可以分成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内在的方面多为科学考察的对象,外在的方面即通常说的形式则多为审美欣赏所看重。自然美重形式美,这是自然审美的重要特性之一。丹霞地貌集自然气象万千于一体,而红色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其实,红色一直是人类最宠爱的颜色。李泽厚先生称之“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中国人在万物有灵论的思想影响下,认为大自然的召唤是神圣的。红色是东方人的象征,也是中国的象征。杨军的选择恰好契合了这一象征。

就形态构成来说,丹霞地貌的景观有山有水。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很重视山水两者的结合。中国古代很少用“自然”这一概念,多用“山水”这一概念。自然较为抽象,山水则比较具体。杨军对自然的山水做到深入的观照,近年来,他走遍了国内几乎所有具有丹霞地貌特征的山川,并画了大量的写生。

杨军在整体画面构图上,大多数作品,他是以“正视”的方式取得视觉上形象的“深远”效果,不是俯视也不是仰视。而是更重“势”与“开合起伏 ”的表达。“势”为具体形象间的联系,而“开合起伏”为这种联系中的节奏变化。他习惯用大面积的画面来表现岩石堆叠,山石圭角分明,层叠而上,充溢着欲升之势,既挺耸又深远,既缥逸又俊秀,气势浩然,空间感强,“大山堂堂”的伟岸气概,憾人心魄。杨军的作品能“夺其造化”,也正是他“精于勤”、“饱游饫看”的结果。

就色彩构成来说,丹霞山的色彩主要为红与绿的组合。这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山为红,水为绿,合称之为“丹山碧水”;另一种情况是,崖壁为红,植物为绿,合称之为“红石青山”。因此,杨军的丹霞地貌系列作品在设色选择上,不只是用红色夹杂土黄色渲染来表达丹霞地貌的特征,有些作品也运用了大量的石绿石青。红与绿的搭配,在色彩学上为绝配。就色彩组合而言,所有的丹霞地貌均为自然审美的特征。就人类的审美心理对自然形式美的认定来看,丹霞山的自然形式具有一定的典范性。

他在用笔上运用披麻皴,布局上巧妙地把群山诸峰安置的安安妥妥,大小相间迭而参错有致,意韵绵绵似非石,又似非峰,石石有意,峰峰有神,神明殊胜。雄浑豪放,行云流水般的抒情写意;张扬而不夸张,含蓄而不隐晦;既阳刚粗犷又阴柔圆润。在局部却“细而入微”,用极细腻的笔墨来表现丹霞地貌,从而使得画面达到“苍苍而茫茫”的艺术效果。

人类在其与自然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是其中之一,正是这一结构决定何种形式才是美的形式。中国古典山水画美学要求山水画要表现宇宙之生机、天地之造化,并把这一原则作为终极的美学追求。杨军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观照自然,体察丹霞地貌,并以中国画笔墨独特的表现方式,探索丹霞地貌特有的审美价值,回归传统赋予民族灵魂深处的象征,相信他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一定能形成其特有的审美观念。


(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书画家)


上一篇:另辟蹊径别有天
下一篇:“天人合一”笔墨与自然融为一体
(作者:翁芳友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殊胜唯寄梦]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