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辅民:从生活性象征到现代性思考

时间:2019年01月14日 作者:王平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绘画更注重文人的格调与品质,而较少强调叙事性和生活性。但随着20世纪以来,主流绘画思想从文人画向画人文的转变,以描绘现实生活题材的写实水墨逐渐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画的特色面貌。之后,写实水墨与西方现代艺术结合,衍生出现代水墨;与当代艺术结合,形成了当代水墨和新水墨。从而使得中国水墨绘画的主题、语言和样式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能够涉猎和表现更为广泛的题材。如关良的京戏人物、赵望云的《西北写生》以及王辅民的“社火”系列都以崭新的艺术面貌开拓了水墨艺术的多种可能。

王辅民早期的艺术风格是写实绘画,到北京工作以后发生了跨越式转变。突然间的改弦易张,对于他个人而言,势必是在清醒的认识与慎重的思考之后,做出的重大抉择。他能够为中国画的现代发展做出什么,中国画应该呈现怎样的艺术面貌,新理念能够成立的逻辑点在哪里?经过一系列主观上的自信判断,成就了今天的王辅民。


“社火”行为的生活性象征

王辅民的“社火”系列作品,是从艺术本体的视角上指向了新型的探索路径。虽然在建构画面的逻辑关系上与关良的京戏人物有一定关联,但王辅民仍然保持着写实绘画中强调造型与生活的主旨,并解读了当代民间生活的另一种状态。社火是特定区域中人们生活的真实呈现,在重要节日来临之际,按照一定的习俗进行庆祝。“社火”系列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场景,也是王辅民心中形象的客观表现,寄予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其中,每个被神化的人物都有着特定的管辖范围,与百姓的生活祸福一一对应。因此,“社火”对于百姓来说,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行为,又是一种有别于日常起居的特殊体验。所以说,“社火”题材也是王辅民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创作生活的体现。

王辅民曾提出把意象造型和空间建构带入绘画,在融合中走向另外一种极端的抽象表现路径,这是他在创作中突围的重要路径。虽然他在绘画中吸收了民间绘画的语言特色,色彩表现大胆纯粹、浓艳热烈,线条粗犷豪迈、奔放洒脱。但他一直以来都强调书法用笔、意象造型和空间建构的结合,以及长期坚守写实造型的训练,使得形象的夸张变形仍保持在可控范围。尽管表面上看起来画风新奇古怪,但仍是以写实绘画思想为支撑。同时,观看王辅民的作品,也会想到儿童画和漫画。既会让人感受到儿童画的稚拙,又能看到漫画式的自由笔墨。但得益于高品质的书法线条,使他的作品又区别于儿童画的稚嫩和漫画的装饰感。

“社火”系列中表现的生活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民间绘画中的人物、服饰以及牛马等动物形象。尽管戏剧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并置容易引发冲突,但在王辅民的精心协调与组合下,形成了统一的画面,赋予了“生活中有戏剧感、戏剧中有生活性”的画面感受。由此可以看到,王辅民在画面语言和空间建构上的独特思考和绘画修为。


绘画主题之外的现代性思考

从整体上来讲,在王辅民看似漫画式、随意性的画面背后,是一位当代中国画家对艺术语言的思考以及对中国画发展方向的探索。虽然作品的现代性体现在对局部特征的抽象化表达,但指向的是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画中的形象既具有似曾相识的代入感,又沉浸了他对绘画主题之外的思考——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形式语言,还包含着现代人对故事内涵的观察方式。

例如作品《粉墨春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读为戏班子的历史,体现着王辅民在整体生活层面上对这些“演员”的思考。当“演员”改变形象登上表演舞台的时候,演绎了“假面”的历史,而假面的背后隐藏的或是对生活的无奈,或是对于历史的感悟。这些绘画细节说明王辅民是在思考特定人群精神生活,思考对精神生活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社火中的人与神本是精神世界的对应,承载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思想认识。但当代人又对历史有着不同的见解,从而激发了创作的灵感与反思。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粉末春秋》也可解读为民间百姓长久以来对历史人物进行不断定位和重新认识的戏剧化塑造过程。虽然在表面上定格为“社火”,但实际体现的是中国人批判与反思历史的心灵之路。

皮影是早年间中国北方农村生活中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演绎中带有很强的故事性。王辅民的父亲曾收藏过很多皮影作品,这既与他在艺术上的转向有着直接关系,也是影响其精神生活的重要节点。王辅民通过“社火”系列的创作走入了民间的皮影戏,也走入了父亲的精神世界,其中可能会勾起他记忆中父亲在收藏皮影的经历,也可能是对自己年轻时生活感受的记载。这种特殊的生活记忆,对王辅民来说既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际遇,也是他回忆往事、品味西北文化的重要途径,给予了他非常富足的精神慰藉。


上一篇:王辅民的本土文化的内发性探寻
下一篇:从线条到艺术
(作者:王平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王辅民:从生活性象征到现代性思考]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