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历史风云之一

时间:2018年12月12日 作者:徐水平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陆上丝路

1.李希霍芬与“丝绸之路”的命名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33年在德国的西南部城市卡尔斯鲁厄出生。自幼就对地质学着迷的他毕业于柏林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渴望前往他认为极富探索价值的东亚。1860年普鲁士成立派往东亚的考察队,李希霍夫参加了考察队。1861年底,当普鲁士考察队的队员们从曼谷启程回家时,李希霍芬却没有上船。他计划从西伯利亚返回普鲁士,后因为路上突发多起起义事件,想要顺利通过这些地方几乎不可能。后来,李希霍芬开始了一次让他最终声名大振的考察之旅。1868到1872年间,他在中国走过了当时18个省中的13个。李希霍芬更关注人文领域,他在188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将中欧之间古老的贸易之路命名为“丝绸之路”。从此,这条东西商贸、文化交流之路收到学者的重视,“丝绸之路”也一直为学界使用。

2.汉武帝经略西域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西汉时期,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国国力强盛,中国军队遏制了匈奴的东进,击败强大的匈奴帝国,保护了关内农业文明的生存和发展。汉军并远征西域大宛,臣服西域,收服两越,通西南夷,东伏朝鲜,使得从西域到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祥和、稳定。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校尉”,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正是从西汉开始,奠定了今天中华的版图疆域。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第一次把中国的目光投向了世界,汉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印度)、于阗、扜罙、犁轩及诸旁国,开拓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其中犁轩位于今埃及亚历山大港,是汉朝使节到达的最远国家。汉武帝经略西域的成就不仅在于中国版图的扩大,还让中国人扩大了眼界,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3.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约前164—前114),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匈奴的世敌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任使者。张骞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时被俘。匈奴利诱张骞投降未成,将其软禁起来,十年后张骞逃脱。此时大月氏已经西迁,张骞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经没有匈奴的威胁,加之离汉朝遥远,无意联汉抗凶。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走南道,企图避免绕开匈奴地区,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对汉代开通“丝绸之路”有开创之功,从此,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了解中国。

4.卫青、霍去病

卫青(前155或150—前106),西汉武帝时名将,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卫青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汉代北部的和平与安宁做出重大贡献。

霍去病(前140-前117),汉族,河东郡平阳县人(今山西临汾西南)。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十几岁随卫青征战,二十四岁英年早逝。在他短暂的戎马生涯中,二十二岁与卫青各领五万锐骑,将漠南匈奴荡尽,保证了西汉长城以内数年的安宁。

5.着中国丝绸的罗马皇帝(或《着中国丝绸的罗马贵妇》)

公元前1世纪,罗马执政官恺撒大帝穿着一件中国丝袍去看戏,艳丽华贵的中国丝绸吸引了戏场观众,人们纷纷站立围观,赞叹不已。而后中国丝绸不断输入西方,立即博得了西方各国富裕阶层的高度赞赏,都把中国丝绸视为无上珍品,称之为“东方绚丽的朝霞”,成为上层社会人士得之为荣的稀世之宝。但那时西方并不了解丝绸产于何处,更不了解丝绸是怎样织成的。古时谬传丝是由树叶或竹叶制成的,连有名的历史学家也仅推断出丝是来自于一种动物身上。后来从贩绸者那里得知,这种名贵的丝绸来自东方的一个大国,但不知称谓,故称之为“赛里斯”,希腊语就是“丝之国”的意思,一直流传至今。罗马人尚紫红色,丝绸很容易染上从贝中提取的这种颜色。

6.着中国丝绸的埃及女王克里奥巴特拉

古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前69—前30),与朱利叶斯•恺撒和马克•安东尼同时,她是托勒密的后裔。托勒密曾是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的马其顿将军,亚历山大将其帝国的一部分——埃及赐给托勒密管辖,后来建立起托勒密王朝,克娄巴特拉是这个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

恺撒征服埃及的时候,克娄巴特拉面见恺撒,以自己超人的智慧、才干和意志,俘虏了已经54岁的恺撒。恺撒遇刺以后,克娄巴特拉又征服了罗马的继任者安东尼。最后在罗马皇帝屋大维征服埃及后自杀。

克娄巴特拉在无法抵御的巨大外来势力下统治了埃及18年。埃及是一个弱小国家,弹指之间便可被罗马征服。但克娄巴特拉运用她的美貌、魅力、才智挽救了埃及。她战胜了古代世界两位最具才能、最为杰出的男子,将其融进她的事业,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她的国家和她的王位。传说克娄巴特拉着中国丝绸,十分妖媚。

7.女外交家组画

刘细君(前121―前101),江都王刘建之女,她先后嫁给爷孙两辈乌孙王。作为汉朝与乌孙国的第一个友好使者,细君公主积极联络乌孙上层贵族,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初步实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战略目标。可惜细君公主在乌孙只生活了五年便去世了。

解忧(前120-前49)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当刘细君郁郁以终之后,汉武帝为了巩固与乌孙的联盟,于太初四年(前101)又将年仅二十岁的解忧,嫁给乌孙昆莫。她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三任乌孙王。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她一直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解忧公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一个和亲公主。

冯嫽,西汉著名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解忧公主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人民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汉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结婚后,生一爱女,名叫弟史。弟史喜欢模仿冯夫人(冯嫽)的言谈举止,佩服这位长辈精明干练的女外交家风度。而冯嫽也喜欢弟史的聪明美丽,勤奋好学。冯嫽出访西域邻国时,常把弟史带在身边,让她见世面,开眼界,长知识,学礼仪,一心想把她培养成将来能佐理王政的贤德夫人。弟史后嫁给龟兹王绛宾。

8.昭君出塞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前74―前33)时的宫女。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出塞远嫁给漠北的匈奴呼韩邪单于,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 封为右日逐王。婚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逝世,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按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又嫁给了雕陶莫皋单于,生有二女。雕陶莫皋单于与王昭君共同度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王昭君已经三十三岁,正值盛年,积极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起到了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主动出塞和亲,忍辱负重,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9.白马寺(永平求法)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东汉明帝曾夜梦金人,身高六丈,顶佩白光,自西方飞来。大臣傅毅认为这是西方的佛,汉明帝遂“感梦求法”,令蔡愔、秦景、王遵等十余人于永平七年(64年)赴天竺求佛法。他们在西域的大月氏遇到了来自天竺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得佛经佛像,于是相偕同行,以白马驮经,并于永平十年(67年)来到当时的京城洛阳,汉明帝亲自迎奉。为了给两位高僧一个居住和译《四十二章经》的地方,汉明帝赦命在城西的雍门外按天竺式样建造了一组建筑,以僧人们暂住的“鸿胪寺”的“寺”字称之。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便将这组建筑命名为“白马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后来都是在这座寺庙里圆寂的。

白马寺自建立后,便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传播中心。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这里翻译出了第一部汉语佛经《四十二章经》,后来另一位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历朝历代也有许多西域和其他国家的僧侣来此览经求法。

10.班超出使(投笔从戎、经略西域、告诫继任、尊重地方习俗)

班超(32—102),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

班超只带36人,促使原先动摇不定的鄯善王归附东汉,纳子为质,向东汉称臣。班超至于阗,当时因匈奴遣使监护其国,班超计杀妖巫,威慑于阗王,于阗王杀匈奴使附汉,班超出使西域30年,恢复了东汉朝廷对西域的统治和中西交通,使东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发展。班超在出使西域期间,曾于永元九年(97)派甘英出使大秦,但是没有成功。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抵达洛阳,被拜为长水校尉。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11.甘英西行条支海

甘英(生卒年不详),字崇兰,东汉人。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甘英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诸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甘英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船人对甘英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听后,就停止前行。安息国是汉朝与大秦交易的中转站,垄断了中西之间的贸易。也许是考虑到若汉朝直接开通了与大秦的商路会损害其垄断利益,安息人没有向甘英提供更直接的经叙利亚的陆路,而是备陈渡海的艰难。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却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的这一行程丰富了当时汉朝对西亚的认识,在中西方交流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12.天竺僧人竺佛朔、大月支(今阿富汗)僧人支谶入洛阳译经弘佛

竺佛朔,东汉末年入华的古印度僧人、翻译家。东汉桓帝(146年-167年在位)时携佛经来洛阳宣扬佛教。竺佛朔从天竺携带《般若道行经》梵本来到洛阳,在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把它译成汉文。汉灵帝时又与支谶共译《般舟三味经》,并译有《道行经》,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支谶,东汉末年入华的大月支(今阿富汗)僧人、翻译家,也称支娄迦谶。汉桓帝时,他跋涉数千里赴洛阳(今属河南)宣讲大乘佛经,并于灵帝光中、中平年间(178-189)译出《首楞严经》等十四部佛典,从学者甚众。所译经文理义玄深、扎实,能得经意。支谶是最早在中国翻译和宣讲大乘佛教般若学理论的僧人,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13.安息国(今伊朗)僧人安世高入洛阳译禅典

安世高,东汉末安息国(即波斯,今伊朗一带)入华翻译家、佛学家,名清,以字行。原为安息国太子。自小聪明仁孝,刻苦好学,博览国内外典籍,通晓天文、地理、占卜、推步(推算天象历法)等术,尤精于医学,乃至鸟兽之声,无不通达,名声远播,西域各国对他都很敬重。父死后,让叔继位,他出家学佛,究心经藏。桓帝建和二年(148),不辞辛苦,跋涉来华,赴洛阳(今属河南)译经。至灵帝建宁三年(170),共译佛经数十部,义理明析,文字流畅,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深受佛教徒欢迎。又宣扬坐禅之法,对禅学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亦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所译佛经有《安般守意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阴持入经》等。安世高是小乘佛经的首译者。

14.罗马与中国通使组画

大秦通使

大秦即古罗马,大秦国王安敦即古罗马皇帝马尔古斯•奥列尤斯•安东尼努斯(Antoninus Dynasty),亦做安东尼、安敦尼。161年至180年在位。《后汉书》记载,汉桓帝延熙九年(166),有大秦国王安敦派遣的使者来朝。是第一次有史记载的汉朝、罗马通使,史书言“始乃一通也”。也有学者怀疑为私商所为。无论如何,也是正史记载的中国与罗马的一次正式接触。大秦遣使与汉修好,东西方两个最大的国家有史记载的第一次有了交流。

汉代皇宫里的海西幻人(魔术师)

自西汉武帝平定南越后,从广东和日南(今越南中部)沿海入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至印度东南海岸的航线即已开通,罗马也有了到印度海岸的航线。这就使罗马人有可能沿这条航线来到东南亚和中国。《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掸(今缅甸)国王送大秦国幻人给汉朝皇帝,“能变化吐火,自肢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并明确指出“掸国西南通大秦”。《南史•夷貃传》进一步记载,有不少大秦人来到东南亚。

大秦商人觐见吴主孙权

黄武五年(226),大秦商人秦论随交趾太守的使者来到东吴。这是一次正式的接触,大秦商人带来了罗马帝国以及海上丝路诸国的信息,也增加了中国与丝路诸国接触的兴趣。随后,孙权有派朱应、康泰率使团出访海外诸国,使团回国后,写成《扶南异物志》、《吴时外国传》。二书今已不传,散见于类书。

拜占庭帝国与大唐通使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即中国史书中的“拂菻”。643年拜占庭帝国向大唐遣使,其目的是想联合唐朝共同抗击崛起的阿拉伯帝国。据文献记载,从贞观十七年(643年)到天宝元年(742)的百年间,拂菻国向中国遣使前后达7次之多。

15.景教东传

景教即唐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由聂斯脱里(380-451)创立,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唐朝时曾在长安兴盛一时,并在全国建有“十字寺”。唐贞观九年(635),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此教传入中国。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诏称“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并命令在长安城中义宁坊建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许其传教。景教传入中国以后,受到了唐王朝历代皇帝的支持与保护,在中国取得了很大发展,史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全国信徒多达20余万人。

唐武宗(814-846)会昌(841-846)废佛,景教同时被禁止。其后衰微,元朝再度传入,被称为“也里可温教”。景教在中国元亡后,再次衰落。唐代和元代的两次传入属于新教之前的基督教。西安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记述了景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阐释了景教教义。

16.文姬归汉

蔡琰(约177-约249),即蔡文姬,曹操时汉末女学者。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蔡文姬为陈留人,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初嫁河东人卫仲道,夫亡后归居家中。时值天下动乱,四处交兵。董卓在长安被诛后,蔡邕因曾为董卓所迫受官中郎将而获罪,为司徒王允所囚,并被处死狱中。蔡文姬则于兵荒马乱中为董卓旧部羌胡兵所掳,流落至南匈奴左贤王部,嫁给了匈奴左贤王。蔡文姬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生有二子。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左贤王当然舍不得把蔡文姬放走,但是不敢违抗曹操的意志,只好让蔡文姬回去。回来以后,重嫁给陈留人董祀。蔡文姬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国,十分高兴。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她写下了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

17.王熙弘传中医(王熙为外国商人切脉治病)

王熙(201-280年),字叔和,高平(今属山东金乡)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曾师事名医张仲景,究心医学,编辑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任太医令。王熙寻求古训,博通经方,深究病源,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虚心向有经验的名医求教,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

王熙长于脉学,总结前人切脉经验及自己的实践,著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十卷,奠定中医脉学诊断基础。书中有关脉象的分析,基本上符合现代对血液循环系统特性的认识,并在唐代流传至阿拉伯,被采入当时中东与西欧的主要医书《医典》,为中西科学文化交流作出贡献。《脉经》中就引用了大量古文献,他在引用文献时,或以标题形式列出,或以文后加注的形式注明文献出处,便于读者根据所引文献的出处,找出原始文献。

18.慧远邀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僧人伽提婆(瞿昙)入庐山弘佛

 慧远(334—417),东晋僧人、佛学理论家、诗人,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属山西宁武)人。年青时勤奋好学,博通儒家典籍,尤爱老庄之学。永和十年(354),师事名僧道安学佛法,出家恒山。后赴荆州传法。太元六年(381),赴庐山,住东林寺讲学。慧远主张佛教内部各派兼收并容,调和佛学与儒学、玄学的冲突,以佛法通儒学、玄学,提出“沙门不敬王者论”、“合明论”等;又认为形亡而神存,提出“形神观”,宣扬迷信的生死报应说,佛身永存说,强调加强宗教修持,重视净土轮回等,对唐代净土宗的创立起到启源作用。

僧迦提婆,东晋时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入华僧人。本姓瞿昙。精通佛学。于前秦建元年间(365—385)来长安(今陕西西安),译经讲法,名著四方。后应慧远的邀请,到庐山弘扬佛教。东晋太元十六年(391),译出《三法度论》等佛经。隆安元年(397),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受到王公名士等信徒的尊礼,授徒讲学,听者云集,对繁荣佛教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另译有《阿毗昙心论》、《中阿含》等。

19.鸠摩罗什译经

鸠摩罗什(344-413),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人。鸠摩罗什是世界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父亲原是国相,鸠摩罗什7岁时随母亲出家,长大后精通大小乘佛法,成为一代宗师,声名远播。前秦君主苻坚征服龟兹,想把他接到长安,但不久前秦亡国,鸠摩罗什在后凉滞留达16年之久。之后,后秦君主姚兴把鸠摩罗什接到长安,让他安心从事译经工作,最后圆寂于长安,终年69岁。鸠摩罗什在长安组织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官办性质的译经场。鸠摩罗什与弟子共译出佛典74部584卷。鸠摩罗什的翻译以意译为主,而且注意修辞,译文流畅,很有文采,主要有《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阿弥陀经》、《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系统介绍了大乘中观派的思想体系。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因为读了他所翻译的佛经,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信仰佛祖。

20.外侨云集北魏都城洛阳

北魏(386~557)是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93年迁都洛阳。北魏不仅是一个汉化程度很高的北方政权,也是一个各国商人、僧人的乐土。四夷馆、四通市、久明寺是外侨活动的主要场所。

四夷馆,北魏时,首都洛阳永桥以南,圜丘以北,皇帝御道两侧所建的外商住宅。共有八馆:东侧四馆,即金陵、燕然、扶桑、崦嵫;西侧四馆,即归正、归德、慕化、慕义。馆中居住着葱岭以西远至大秦的诸国商人贩客一万余家。据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描述,当时这些外商居住区“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四通市,北魏时,在京师洛阳的洛水以南开设的外商市场。市场上多天下稀见奇货。

久明寺,位于洛阳,北魏宣武帝所建。寺内有住房千余间,用以接待异国僧人。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寺里曾住有西域以远,乃至大秦的僧侣三千余名。

21.匈奴西迁

 匈奴人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中国史籍所称的匈奴,指与汉朝并存的北方游牧民族。一个是西方所称的匈人(Huns),指373年后西迁至欧洲的匈奴人。匈奴人与匈人是否为同一民族学术界尚有争议,匈人可能是匈奴人西迁的过程中不断融合的民族团体。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中国古籍中讲述的匈奴是在汉朝时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300年。373年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并入侵东、西罗马帝国的匈人(Hun)译为“匈奴人”。近代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来自中亚的匈人,与中国北部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征战的游牧族群的联盟或混合体。

匈奴人的不断与周围民族的融合和西迁,造成了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徙,对欧亚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日本遣唐使组画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唐朝建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遣使入唐。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开成五年)。894年(日本宽平六年,唐干宁元年)又准备派遣,由于菅原道真谏阻,遂从此正式停止遣唐使。从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

23.西行取经组画

自汉至唐,不断有内地僧人经路上丝路去印度朝拜取经,其中四人较为著名:(魏)朱士行、(东晋)法显、(北魏)宋云、(唐)玄奘。

朱士行(203—282),三国时高僧,法号八戒,祖居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250),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我国历史上汉家沙门第一人,也是第一位西行求法的僧人。

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省襄丘县)人。法显于公元399年,以六十五岁高龄发迹长安,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录经典,历时多年,复泛海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经耶婆提今印度尼西亚而后返国。时年已八十岁,仍从事佛经翻译。

宋云,北魏时西行求法者。生卒年不详。敦煌人。为侍应太后的主衣子统北魏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十一月,受胡太后之命,与崇立寺沙门惠生、法力等出访天竺。宋云从洛阳出发,经吐谷浑、鄯善、左末(今新疆且末)、捍(媲摩,Phema)、于阗等地,进入西域。宋云﹑惠生在天竺广礼佛迹﹐访问乾陀罗(犍陀罗﹐Gndhra﹐今印度白沙瓦)等地。正光三年(522)﹐携大乘经论一百七十部返回洛阳。

玄奘(公元600~ 664年),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玄奘12岁出家,遍读佛典。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玄奘于是决定去印度取经。玄奘在贞观三年时,一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玄奘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其后,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24.唐太宗李世民与伊斯兰传教人旺各师(唐太宗在首都建大清真寺以迎旺各师)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时期,中国是一个文化相当开明的国度。景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甚至祅教,都可以再中原地区布道传教。

旺各师又作宛名师,古天方(今沙特)人,其墓在广州。据清咸丰年间长沙回教徒蓝煦所著《天方正学》说,隋文帝、炀帝、唐太宗都曾遣使天方,天方回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三度派出旺各师传教东土。《旺各师大人墓志》称旺各师:“奉使护送天经而来,于唐贞观六年行抵长安。唐太宗见其为人耿介,讲经论道,有实学也,再三留驻长安。因敕建大清真寺,迎使率随从居之。大人著各讲章经典,劝化各国。嗣后生齿日繁。太宗后敕江宁、广州亦建清真寺分驻”。说明唐初海上交通频繁,穆罕默德重视中国这一东方大国,于布教之始即遣使来我国传教。

25.唐代祅教内传

祅教一名火祅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公元前五至六世纪年,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是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一般认为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主要是《阿维斯塔》,通称《波斯古经》。

公元226年,波斯萨珊王朝以火教为国教,中亚诸国亦随之流行。祅教传入中原约在公元516-518年,经过北齐、北周、隋代,至唐代流播日盛。唐朝时期,正值大食国崛起,一些波斯人被迫迁入中国,祅教徒也随之蜂拥入华。唐代东西两京都建有祅教寺庙。长安就有五所,包括布政坊,醴泉坊,普宁坊靖恭坊与崇化坊,洛阳则有立德坊及会节坊,其中建置时间最早的是长安布政坊。及武宗会昌灭法,祅教也遭禁。然而中国西北地区,祅教于十世纪时期仍在民间传播。

26.唐太宗与古印度制糖术

制糖术,煎取甘蔗汁而制糖的方法,自印度传入我国。印度是世界甘蔗发源地之一,也是最早发明蔗糖红糖加工技术的国家。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印度一带已有制蔗糖技术。司马彪《续汉书》记:“天竺国出石蜜。”这种“石蜜”就是蔗糖,当初是西域进贡的珍品,只有皇帝、贵族才能享用。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汁晒成糖浆,再用火煎煮,成为蔗糖块。后来印度的炼糖术有进一步地高:将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炼,并不断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搅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浆中的杂质凝结成渣,原来褐色的糖浆颜色变淡,经过反复的除杂工序,最后得到淡黄色的沙糖。

中国甘蔗的种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甘蔗只是榨汁饮或直接食用,并未掌握制糖技术。汉末,中国开始用甘蔗汁制饴,但制作工艺非常落后。《新唐书》有唐太宗遣使摩揭陀国求取熬糖之法的记载。唐代以后,中国的制糖技术不断提高,品质不断改进。我们的先人还在印度红糖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消化吸收、改进创新。明代,中国人发明了红糖脱色技术,制造出了白糖,并将白糖制糖技术传回到了印度。

27.唐玄宗李隆基观赏宫女打马球

马球,起源于波斯,是一种马上的球类活动。西传欧洲,东传中国及印度。唐太宗时已有这种娱乐,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等都很爱好。

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马毬的普及不限于男子,有许多女子打毬的记载。王建《又送裴相公上太原诗》中,有“十队红妆伎打毬”、《宫词》有“寒食宫人步打毬”之句。

马毬的流行也不限于中原地区。辽人从中原学去马毬,史载辽圣宗“好击毬”(《辽史 • 圣宗纪》)、《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马球于13世纪传入英国,在英国发展成为现代马球。

28.唐玄宗李隆基礼遇“开元三大士”(古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开元三大士”指古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善无畏(637-735)唐朝僧人、翻译家。原为中天竺(今印度一带)人。甘露饭王后裔,十三岁继为乌荼国王。后将王位传让其兄,出家为僧,研习密宗佛理。开元四年(716)至长安(今陕西西安),受到唐玄宗的礼遇,住西明寺,授徒译经,把密宗传入中国。译有《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等。

金刚智(669—741)唐朝僧人,翻译家。原名跋日罗菩提。南天竺(今属印度)人。十岁出家,学佛经于那烂陀寺。后闻中国兴盛佛教,渡海来华,开元七年(719)至广州。后赴洛阳、长安(今陕西西安),讲佛法,译佛经,宣扬密宗理论,受唐玄宗尊崇,对中印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译有《金刚顶经》等。

不空(705-774)唐朝僧人、翻译家。梵名阿目法 跋折罗,译名不空金刚,简称不空。北天竺(今属印度)人,幼丧父,随叔父来中国,师事金刚智。后奉金刚智之命赴天竺及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求密藏。天宝五年(746)返回长安(今陕西西安),译出佛经七十七部,对密宗的流传起到很大的作用。尤为肃宗、代宗所信奉,受赐良田甚多;出入宫廷,很有势力,官至鸿胪卿,封肃国公。死后赠司空。译有《金刚顶经》、《大乘密严经》等。

29.古朝鲜学者崔致远入中原交流

崔致远,字孤云,新罗(古朝鲜王国)末期人,是朝鲜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朝鲜和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崔致远十二岁离家入唐朝求学,十八岁中进士,曾任潥水(今属江苏)县尉等。二十八岁返新罗,任国王侍读。以后又多次以使节身份出使唐朝。晚年离职隐居,著述而终。他在中国一共呆了16年时间,与唐朝诗人罗隐、顾云等结下深厚的友谊,诗文往还酬答,并把在中国学到的文化传入新罗,为中朝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崔致远一生文学创作不断,曾经将自己的佳作汇编入《桂苑笔耕集》,成20卷行世。范文澜先生对于《桂苑笔耕集》曾给予很高评价,说它是“一部优秀的文集,并且保存了大量史事”。由于在文学上的极高成就,崔致远得到了朝鲜和韩国后世的众口同赞,死后被追谥文昌侯,入祀先圣庙庭,尊为“百世之师”。

30.突厥文明

公元546年,中原正值南北朝后期,北方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合并了铁勒各部五万余落,开始发展壮大起来。他们一方面与柔然断绝关系,另一方面,向西魏求婚。公元552年,土门发兵大败柔然。土门遂以漠北为中心,建立起突厥政权——突厥汗国。此后不久,土门弟点密,统领大军十万人,攻占了西域各地,自立为可汗,建汗庭于鹰娑川(今新疆库车县西北的小裕勒都斯河),在突厥西部形成一个半独立的势力。公元553年,土门死,土门弟木杆可汗即位。突厥灭柔然,东走契丹及奚,北并契骨,势力日渐强盛。突厥政权辖境辽阔,东自辽水,西至里海,南达阿姆河,北抵贝加尔湖。汗庭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

突厥汗国成立之后,创造了文字——突厥文,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语言突厥语,横贯整个亚洲的广大地区。公元562年,突厥人先与波斯萨珊王朝结盟,灭掉了突厥西部的劲敌哒王国并瓜分其地。但突厥人立即撕毁与波斯的议约,占据了哒故地全部,与拜占庭帝国在西亚的边境直接建立了连接,控制了丝绸之路。他们将在与中原王朝作战时获得的丝绸等财物转手卖到西方市场,获利甚丰。公元568年,一个突厥使团来到君士坦丁堡,与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结成同盟,于是爆发了双方联合进攻波斯的长达20年的战争。

31.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25—680),唐朝宗室女,唐贞观十五年(641)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又在吐蕃生活了30年,继续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去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去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32.郭子仪卸甲降回纥

郭子仪(697—781),唐朝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唐复兴的重要将领。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回纥军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力量,后因有人离间而反叛。郭子仪军仅一万多人,被敌重重包围在泾阳。战则必败,退则被歼。回纥王要求与郭子仪会面。郭子仪决定带几名亲随,亲自到回纥军营走一遭。回纥首领药葛罗,怕唐军用计,赶紧叫部下摆开阵势,自己也搭弓上箭,准备射击。郭子仪远远看见这场面,干脆脱下盔甲,把枪也扔了,继续接近回纥。回纥首领看清后,赶忙上前迎接郭子仪。郭子仪来到回纥营寨,回纥将领一齐向他跪拜。郭子仪将他们扶起,与之痛饮叙谈,又派人送来罗锦,欢言如初。随后,郭子仪击溃吐蕃,稳定了关中。 

33.智慧之家

阿拔斯王朝(750-1258)早期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阿拔斯王朝强调了知识的价值,使这个时期的穆斯林世界成为了科学、哲学、医学及教育的知识中心,阿拔斯人则成为了知识的泉源。他们在巴格达成立了“智慧之家”。“智慧之家”多译作“智慧宫”,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伊拉克巴格达的一所图书馆及翻译机构,为伊斯兰黄金时代的一个主要学术中心。穆斯林及非穆斯林学者在这里聚会,将世界上的知识翻译成阿拉伯文,即“翻译运动”。黄金时代的穆斯林世界是一个文化大熔炉,聚集、综合及提升了古代两河、罗马、中国、印度、波斯、埃及、北非、希腊及拜占庭文明的知识。

在此前,抄写员都使用莎草纸(易碎)或羊皮纸(昂贵)。巴格达第一所造纸厂的建立,得益于阿拉伯人从怛罗斯战役的中国战俘那里得悉秘密的造纸术,也直接促进了“智慧之家”的发展。

34.纸币西传波斯(波斯国王见中国商人、使臣,使用纸币)

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为中国首创。中国北宋初年出现了纸币,称为“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首先出现于四川地区,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由官府正式发行。纸币的出现,使商品交易变得更为方便,开辟了世界货币史的新纪元。1294年,波斯国凯加图汗王朝开始效法我国,试用纸币,并以汉语“钞”为纸币命名。1330年印度德里大苏丹摩哈美以及德国格腊克王朝亦仿效我国,印行纸币,尔后纸币通行于世界。

35.尼波罗(今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修建大都大圣寺(妙因寺)

阿尼哥是元代入华的尼波罗(今尼泊尔)雕塑家,少年时酷爱艺术,善画塑。元中统元年(1260)十七岁,被派往吐蕃(今青藏高原),国师收其为弟子,带往大都。至元八年(1271)参与设计、修建大圣寺喇嘛塔(今北京妙应寺白塔),塔高50.9米,塔身呈圆锥形,上顶华盖。全塔端庄美丽,既表现了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又富有尼波罗风格,为现存最大的元代喇嘛塔,是元代中尼文化交流的友好象征。

36.西班牙学者门多萨著《中华大帝国史》介绍中国书法艺术

1585年西班牙学者门多萨著《中华大帝国史》,并在罗马出版。书中记述中国的历史及风情,包括三个传教士在中国及世界的旅行见闻。还介绍了中国的教育文化、社会生活,包括丝绸、茶叶、瓷器等,提供给基督教会的地理考古学会,对欧洲人来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当谈到汉字时,作者指出汉字书写顺序与西方字母文字的不同,而且每个汉字皆有独立的意思,属于表意系统,并非如古埃及文字的象形系统。

37.清乾隆帝弘历与香妃

容妃(1734-1788),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维吾尔族人,传说中的香妃原型,阿里和卓之女。乾隆二十二年(1757),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伊帕尔汗的五叔额色尹、哥哥图尔都配合清军作战,立了战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叛之后,乾隆封额色尹为辅国公,封图尔都为一等台吉(仅次于辅国公的爵号),图尔都送妹妹伊帕尔汗氏入宫,以示联婚友好。

香妃27岁时入宫,受封为贵人,第三年进为容嫔,第五年进为容妃。乾隆皇帝尊重她的民族习惯,为她专门设立了回回厨房。容妃也长期在宫中穿戴维吾尔族服装,直到封妃时才着满族朝服。容妃去世后,葬于清东陵的裕陵妃园寝。有传世的绘画作品《威弧获鹿图》记录乾隆帝与香妃打猎事。

38.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与中国文化

路易十四(1638-1715),法国国王,自称“太阳王”,是与康熙皇帝(1654-1722)同时代的西方君主。五岁继位为法国国王,直到七十七岁去世。在位期间,路易十四将法国的皇权政治推向了高峰。

1684年,法国国王在巴黎的凡尔赛宫接见了比利时传教士柏应里及其同行的中国人沈福宗,沈福宗向路易十四展示如何使用筷子,并向欧洲学者演示用毛笔写汉字,引起了路易十四的极大兴趣。另外,路易十四通过向中国派遣使节,向中国介绍法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也通过使节,了解了中国的文化。路易十四向中国派遣的第一批使团有洪若翰、李明、白晋、张诚、刘应,受到康熙皇帝的器重。白晋还作为康熙皇帝的特使回到欧洲,携带赠送法国国王的珍贵书籍四十九册以及自己撰写的《中国现状》和《康熙皇帝》两本书。

39.丘处机向成吉思汗说法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南宋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主流全真道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 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龙门派的祖师。丘处机早年学道,拜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为师。王重阳死后他隐居磻溪、陇州等地,潜心修炼,渐渐有了一定的声名。元廷听说后把他召至中都传教,后来他回到家乡隐居。1219年,因成吉思汗邀请而率领弟子前往中亚,向成吉思汗宣讲道教教义,劝他要“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丘处机从中亚回到内地后,元朝又任命他在燕京太极宫主管天下道门,使全真道得到较大发展。他死后被埋葬于白云观(位于北京宣武区)。

40.基督教的传入

元代以后,来华传播是明末清初的天主教。1601年,利玛窦与西班牙耶稣会士庞迪我一道,获准长驻北京传教。此后,西方耶稣会传教士如汤若望、艾儒略、南怀仁、卫匡国等人按利玛窦的方式以其西学知识帮助传教,掀起了西学东渐的高潮。明代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先后受洗入教,成为明代中国天主教会的柱石。清朝康熙皇帝则因受西方科技文化的吸引而接近并重用一些学有专长的西方传教士,允许天主教在华发展。然而,明清之际以耶稣会为首的天主教在华传播一方面受到中国一些高层人士的抵制和反对,另一方面在天主教各修会之间和传教士内部也因“中国礼仪”问题及在华传教策略之争而形成分歧和矛盾。自1723年雍正登基后,清廷开始了长达百年的禁教,基督宗教第三次来华传教所取得的成就亦付诸东流。

  基督宗教第四次来华传教是在鸦片战争前后,而其得以在华真正立足则是凭借着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伴随着中西政治、经济上的冲突,中西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传教士在华办报、办学和办医等出版、慈善事业对中国近代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曾产生过一定影响。

41.伊斯兰教东传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约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开始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丝绸之路”缩短了伊斯兰教向中国传播的距离。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577-656)遣使来唐,我国史学界一般以此年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年。我国史书上还记载,自永徽二年(651)至贞元十四年(798)年间阿拉伯来华使节达39次之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来华经商或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频繁的友好交往和经贸往来,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和阿拉伯、波斯地区间的商业交流,另一方面也为把伊斯兰教带到中国。唐宋时期,来自阿拉伯、波斯的伊斯兰教徒生活在广州、扬州、泉州、杭州和长安、开封、洛阳等地,形成了伊斯兰群体。元代的阿拉伯、波斯人成为“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仅次于蒙古人。明成祖颁布的《永乐敕谕》更为明确的保护伊斯兰教。 

回顾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是中国和阿拉伯的使者、宗教家和商人架起了中、阿两大地区间经济、文化和宗教交流的桥梁,是他们把这一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移植和传播到了中国;同时也把古老的中国文明带到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

42.利玛窦与徐光启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与徐光启等中国文人的交往,促进了西方文化和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到北京,向万历皇帝进呈天主圣像、圣母像、天主教经典等。1593年,利玛窦将中国儒家经典《四书》翻译成拉丁文,这是中国儒家经典第一次翻译成西方文字。翌年,利玛窦将《四书》的译文寄回意大利。利玛窦还修订了《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让中国人对世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曾经作过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是明代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与利玛窦正式见面,三年后,徐光启在南京接受洗礼,并且全家加入天主教。入教后的徐光启翻译了对后世中国人影响巨大的《灵言蠡勺》、《几何原本》、《泰西水法》、《测量法义》等书,

43.东学西渐组画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在西方文化西渐的同时,中国文化和科技也通过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大量传入西方。

造纸术:一般认为穆斯林通过怛罗斯战役的战俘获得了造纸术,伊斯兰城市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随即建立起造纸厂。但匈牙利学者Harmatta推断,在蔡伦发明纸张后的一个世纪,粟特就已经用纸通信了;到了3世纪,纸张已传入伊拉克地区。李约瑟指出早在650年造纸术就已经传入中亚的撒马尔罕。到了707年纸张已在阿拉伯半岛麦加被阿拉伯人使用。

磁学:中国宋代航海磁针在1180年左右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丝绸:文献记载,早在古希腊时期,中国的丝绸西方。

印刷术:活版印刷术经俄罗斯莫斯科传入德国。

中国经典:1593年,利玛窦为了让传教士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将中国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这是中国儒家经典《四书》第一次翻译成西方文字。

园林艺术:马可•波罗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1610年著《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曾详细叙述南京园林。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王志诚在1747年著《北京附近的皇室园亭》向欧洲人介绍圆明园。苏格兰建筑师、造园家威廉•钱伯斯勋爵在1757年著《中国房屋建筑》是欧洲第一部介绍中国园林的专著。钱伯斯一书影响很大,一时中国式园林如雨后春笋在英国和德国大城市遍地开花。钱伯斯在伦敦亲自设计了伦敦丘园(Kew Garden)的中国式塔。1773年钱伯斯又著《论东方园林》德国造园家路德维希•翁则尔(Ludwig Unzer)著《中国园林论》

造船技术:中国在公元前二世记已经掌握多个隔水仓技术,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但被欧洲人忽略。到了18世记,英国海军总工程师萨穆尔•边沁(Samuel Bentham 1757-1831)旅游中国研究中国造船技术,把中国的隔水仓引入英国,1795年才造出英国第一艘带隔水仓的军舰。

桥梁技术:悬索桥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165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年-1661年),记述他在中国贵州省所见的悬索桥,第一次将中国悬索桥介绍给西方。1741年,欧洲才有第一座悬索桥。

中国文学:十八世纪法传教士赫苍壁、白晋、宋君荣等翻译诗经。法儒莲翻译《灰阑纪》、《赵氏孤儿记》、《西厢记》、《平山冷燕》、《白蛇传》。法巴赞翻译《合汗衫》、《琵琶记》、《货郎担》、《窦娥冤》。法神父昂特尔科尔翻译《今古奇观》法阿贝尔•雷米萨翻译《玉娇梨》英威尔金森翻译《好逑传》十九世纪法译:《二度梅》、《三国演义》中国哲学的西传

中医学: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医生邦特最早将针刺术介绍到欧洲。十七世纪末叶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介绍冬虫夏草、大黄、三七、当归等中药。十八世纪初法国耶稣会士科斯特最早将中国牛痘接种法介绍到欧洲;耶稣会士韩国英将《医宗金匮》、宋慈《洗冤录》翻译成法文。这时期翻译成法文的还包括《本草纲目》、《奇经八脉总说》、《脉诀》等医书。法国国王御医阿斯特吕克著《性病论》,第一次介绍中医的性病理论和治疗方法。法范德孟德在18世纪翻译《本草纲目》。

44.西夏文明

西夏是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国家。唐初时,党项族开始强大起来,拓跋赤辞降唐,被赐姓李,迁其族人至庆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封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再次被赐姓李,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宋初赵匡胤削藩,引起拓跋李氏的不满。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并开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号。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西夏传国近二百年,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和侵略而灭亡。

西夏文化深受汉族河陇文化及吐蕃、回鹘文化的影响。西夏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与典章制度,发展儒学,宏扬佛学,形成具儒家典章制度的佛教王国。虽然夏景宗为了维护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项、吐蕃与回鹘文化,并且创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后,西夏已经由番汉同行转为普遍汉化。文学方面以诗歌和谚语为主。在艺术方面于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有丰富的佛教壁画,具有“绿壁画”的特色。此外在雕塑、音乐与舞蹈方面都独特之处。

45.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大蒙古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统一了蒙古歌部落。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被各部落尊称为“成吉思汗”。随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战争。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铁木真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征服民族多至720部。先后征服东蒙与华北、阿姆河以北地区与呼罗珊,还征服了突厥族地区,即不花剌、花剌子模和波斯,并且还侵入印度。帝国的疆土从里海一直延伸到中国东南沿海,南面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西面到阿斯特拉汗和嘉桑。死后帝国分为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元朝。

46.奥斯曼文明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奥斯曼人初居中亚,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之北苏丹与也门。自消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帝国位于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十六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十七世纪更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掌控地中海。

奥斯曼帝国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国家的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败于协约国,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欧洲列强势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47.马可•波罗东游

马可•波罗,十三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归国后在狱中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鲁斯蒂谦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许多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致欧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许多中世纪很有价值的东方地图,都是参考《马可•波罗游记》制作的。许多伟大的航海家,扬帆远航,探索世界,也是受到马可•波罗的鼓舞和启发。事实上,美洲大陆的发现纯属意外,因为《游记》的忠实读者哥伦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国。当时欧洲人相信,中国东面是一片广阔的大洋,而大洋彼岸,便是欧洲老家了。


上一篇:丝绸之路历史风云之二
下一篇:赖少其的书画艺术之二(暂定)
(作者:徐水平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丝绸之路历史风云之一]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