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历史风云之二

时间:2018年12月12日 作者:徐水平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草原丝路(毛皮之路)

48.土尔扈特东归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人的一支。明朝末年,活跃于中国天山北部的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及其以北地区。由于受到准葛尔部的欺凌,他们于17世纪20年代向西迁徙,来到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一带,过着新的游牧生活。随着沙俄势力向南扩张,土尔扈特部开始受到沙俄的奴役压迫。沙俄还企图诱迫他们脱离中国,归顺沙俄,但他们一直进行英勇的反抗,始终没有屈服。清朝建立之后,他们多次纳贡,向康熙皇帝表达对祖国的向往,康熙帝也派官员进行抚慰。直到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人举行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然后开始踏上返回祖国的艰难历程。沙俄政府派出军队进行围追堵截,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在8个月长途跋涉之后,他们终于在伊犁河畔与清朝派来迎接的军队相遇。此时,出发时的17万人仅剩下7万人,他们的回归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回归后的土尔扈特部受到清朝政府的热情欢迎和妥善安排,清政府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是他们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49.中俄茶道

中俄万里茶道是晋商和俄罗斯商人共同开辟的,通过这条茶道,晋商将中国出产的茶叶通过欧亚草原贩运至俄罗斯。中俄茶道的起点是武夷山下的梅村,晋商沿着各处茶源地一边收茶,一边贩运,直到俄罗斯和蒙古国边境城市恰克图,再卖给俄罗斯茶商。  

晋商把茶叶运到张家口或杀虎口后,开始了中俄茶叶之路中最艰难的一段,他们牵着驼队从刺勒山、阴山脚下南麓的归化城(呼和浩特市)出发,翻越阴山山脉到可可以力更(武川县)、四子王旗、赛汉塔拉、赛乌素,最后走到草原边陲小城二连浩特,再从二连浩特穿越草原和戈壁沙漠到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

茶叶交给俄罗斯商人以后,便开始了俄罗斯境内的另一程。俄国茶商在夏季坐船溯河北上,抵贝加尔湖后沿安加拉河西行,辗转往叶尼塞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再转往托波尔河,到达乌拉尔山脉之伊尔毕特。冬季时利用雪橇经叶卡捷琳堡抵莫斯科,之后再前往圣彼得堡,全程接近12,000公里。

西伯利亚铁路全线开通后,中俄茶道结束了它的使命。

50.草原丝路上的邮驿

邮驿是政令上传下达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商道。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以铁勒、回纥诸部设置六个都督府和七州,“于是回纥等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置邮驿,总六十六所,以通北荒,号为参天可汗道,俾通贡焉。”(《新唐书》)

元朝形成了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驿站网络。这时的草原丝绸之路形成了三条主线。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北方立站:帖里干、木怜、纳怜等一百一十九站”,第一条是“帖里干”道,属东道,起点站为元大都,北上经元上都、应昌路(今克什克腾旗达里湖西岸)至翕陆连河(今克鲁伦河)河谷,再西行溯土拉河至鄂而浑河上游的哈剌和林地区;第二条是“木怜”道,属西道,在元上都附近,西行经兴和路(今河北省张北县)、集宁路(今内蒙古集宁市)、丰州(今呼和浩特白塔子古城)、浄州路(今四子王旗净州路古城)北溯汪吉河谷(今蒙古国南戈壁翁金河)至哈剌和林;第三条市“纳怜”道,又称“甘肃纳怜驿”,自元大都西行经大同路东胜州(今托克托县大荒城)溯黄河经云内州至甘肃行省北部亦集乃路北上绕杭爱山东麓至哈剌和林。这三条通往欧洲的驿路,构成了草原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51.陈诚西使 

陈诚(1365-1457),字子鲁,祖籍江西临川,与郑和是同时期的外交使者。明洪武27年(1394年)时,陈诚中进士,被选入行人司。明成祖永乐年间,西域和中亚撒马尔罕等国都派使臣向明朝“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为了答谢诸国,宣扬明朝圣德,曾征求文武双全的大臣出使西域。陈诚因此身负重任,先后五次出使西域,足迹远及中亚帖木耳帝国的名城哈烈(今阿富汗的赫拉特)。

陈诚五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1396年,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出使撒里畏兀儿(今甘肃、青海、新疆交界一带),重建安定等卫,稳定了西部局势。第二次是1413年至1415年,护送帖木儿帝国的使臣返回哈烈、撒马儿罕等地,并赏赐沿途西域诸地。第三次是1416年至1418年。第四次是1420年,出使地点与使命同前。第五次是1424年,行至甘肃闻永乐帝驾崩,奉命返回。陈诚西使留下了两部著作:《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以日记形式记述永乐12年陈诚出使哈烈时所经历的17个国家的山川人物,风土人情;《西域番国志》记述西域哈烈、撒马儿罕、俺里淮等19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是了解当时西域的最有价值的文献。

茶马古道

52.张骞在大夏见邛杖、蜀布

邛竹杖是利用罗汉竹制作而成,它是四川有名的工艺品。邛竹又名石竹、罗汉竹,原产于四川邛崃,此竹独特,非常稀有。《史记•大宛传》载,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张骞推断,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应该还有一条,即有中国西南达印度的道路。张骞回国以后,建议开通西南至西域的道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果。这也说明,茶马古道是一条古老的贸易路线,它不仅是茶马互市,也有包括邛杖、蜀布在内的其它商品的贸易。

53.松赞干布皈依佛教

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54.佛教南传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的传播线路是从古印度南传至斯里兰卡,再经海路至东南亚,再经陆路至中国西南地区。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早期人们称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引起部分南传佛教徒的不满,有歧视之嫌。另有学者认为大乘佛教所标榜的普度众生在南传佛教中也存在,故建议将中国佛教分为三大语系佛教,即:人数最多的“汉语系佛教”、流传在西藏蒙古地区的“藏语系佛教”和奉行南传上座部思想的“巴利语系佛教”。

55.十四世达赖册封

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中与班禅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1935年5月,西藏地方噶厦政府摄政王热振活佛决定派格桑佛与凯墨色等三人,向“东方汉人地方”的青海境内寻找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蒋介石委员长立即派人至青海严密监视藏方寻访人员的活动,保证寻访灵童不受藏传佛教派别争斗的影响。1937年冬天,当寻访转世灵童活动在青海塔尔寺附近发现小灵童时。转世小灵童拉木顿珠(即现在的十四世达赖喇嘛)在青海国民党军队的护送下到拉萨之后,蒋介石又专门派遣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于1939年12月进藏,主持转世达赖小灵童拉木顿珠的坐床仪式。吴忠信到拉萨后,排除西藏地方噶厦政府各种利益集团的种种阻碍,亲自到转世小灵童拉木顿珠的居室,查验了灵童真实身份。随后,吴忠信向蒋介石电告了相关情况。蒋介石为了避免小灵童拉木顿珠在坐床前夕的僧俗集团争斗中夜长梦多,立即批准小灵童拉木顿珠免予金瓶掣签,并签批颁布了小灵童拉木顿珠继任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册封政令。受中国政府册封的十四世达赖喇嘛虽然受到新中国的礼遇,但还是在1959年出逃印度,从此走上了分裂祖国的道路。

56.毛主席接见达赖、班禅

1954年,西藏十四世达赖和十世班禅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9月1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次接见了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并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勉励他们要坚定地站在反帝爱国的立场上,要搞好团结,为祖国、为西藏人民多做有益的事。9月27日,达赖喇嘛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喇嘛当选为常务委员。同年12月25日,达赖喇嘛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班禅喇嘛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们成了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在京期间,毛泽东多次和他们谈话,勉励他们说:“你们两位不仅是西藏的领袖人物,而且是国家领导人,搞好你们两位活佛之间的团结非常重要。

1956年11月,印度政府邀请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参加释伽牟尼涅槃2500年纪念活动。达赖和班禅到达印度以后,受到一些藏独分子的煽动和离间,正在印度访问的周恩来耐心做工作,班禅和达赖先后回国。1959年3月10日,西藏发生叛乱,达赖出逃到印度。毛主席仍然希望回心转意,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仍然选举达赖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保留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职务。但是,达赖在分裂中国的路上越走越远,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得不撤消了他的这些职务。十世班禅一生积极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1989年1月28日,因病在新宫德虔格桑普彰逝世,享年51岁。

57.重修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早期的布达拉宫建筑群已毁于雷电、火灾和战乱,直至1645年,五世达赖下令重修布达拉宫,历时八年建成白宫。尔后,第斯•桑结加措又主持扩建红宫和五世达赖灵塔殿。当时,清康熙皇帝还特意从内地派了百余名汉、满、蒙工匠进藏,参与布达拉宫这一浩大的扩建工程。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历尽沧桑,尤其是近300年来,布达拉宫饱经忧患,这期间拉萨及附近地区,仅地震就发生过数十次,大自然的侵蚀更是日渐加重。多年来,西藏很多有识之士和僧俗群众都在呼吁对布达拉宫进行修缮。1988年9月,西藏自治区呈报国务院的《关于抢修布达拉宫的紧急报告》,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决定拨巨额专款,对布达拉宫进行全面维修。1989年7月抢险工程开始,首先抢修布达拉宫正面的上山步道。1989年10月,布达拉宫维修工程正式开工。针对布达拉宫现有的问题,维修团队提出了应用传统工艺、加固地垄、更换腐蛀木构件、修复壁画等六项应对措施。1994年,布达拉宫的第一次大修竣工,总共维修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

海上丝路

58.魏明帝曹叡赠古日本(倭女王国)丝绸

魏明帝曹叡(205-239),曹操之孙,三国时魏国皇帝。魏明帝擅长诗文、乐府,经常与文士相唱和,对当时的文学的繁荣起到了促进的作用。魏明帝与倭女王国(今日本)建立有良好的关系。

公元238年6月卑弥呼女王派遣大夫难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员携带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为供品,从北九州海滨乘船前往中国。当时的魏明帝为了表达对卑弥呼女王的赞赏而向女王颁以诏书和赏赐,有“绛地交龙锦(红地有交龙花纹的锦)五匹、绛地绉粟罽(红地用毛做成的毡子)十张、蒨绛(红色的绢织物)五十匹、绀青(青色的绢织物)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另外,魏明帝还单独赐给卑弥呼女王,“又特赐汝绀地勾文锦(青色的锦)三匹、细班华罽(毛织物)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皆装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另外,上述物品中,仅一枚铜镜便重一公斤,百枚铜镜便是一百公斤以上,远远大于卑弥呼女王进贡的数量和质量。邪马台国(古日本)的卑弥呼女王和她的继承者壹与女王在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至247年(魏齐王曹芳正始八年)间派遣使节出使魏国多达五次。

59.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尼姑铁萨罗应邀于建康南林寺开坛授戒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戒律的完备性一直不强,尤其是比丘尼,未曾如律受过戒。至公元430年,第一批来自狮子国的比丘尼一行8人来到南京(时称建康),目的是为中国的比丘尼受戒。按照规定,授戒者必须要懂得受戒当地的语言,并且要有10人以上才具备授戒的资格。这两条,对于初来乍到的8位比丘尼来说,显然都还不具备。于是这8位比丘尼一边留在南京学习汉语,一边继续等待机缘。

南朝时入华尼姑铁萨罗于南朝刘宋元嘉十年(433)率十名尼姑至建康,在南林寺开坛授戒,受戒尼众前后达三百余人,创中国尼姑如法受戒之始。铁萨罗是中国和尼泊尔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传说当时为了纪念她,建康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铁萨罗寺。

60.佛教东传(由中国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岛)组画

司马达(也称司马达止),南梁旅行家,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泛海到达日本,在今日本奈良建草庵,制作佛像,宣扬佛教,为日本民间佛教传播之始。其子女也居留日本、朝鲜,宣扬佛教,是佛教东传的重要人物。

鉴真鉴真,(688~763),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7年中,鉴真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时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天宝十二载从扬州(今瓜洲镇入江口处)出发,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实现了东渡宏愿。此后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动了十年,传播了中国文化,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61.梁武帝与扶南国(今柬埔寨)僧人曼陀罗、僧伽婆罗

梁武帝萧衍(464-549),是一位喜爱文学、崇尚佛教的南朝皇帝。曾延请天竺国(今印度)、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扶南国(今柬埔寨)高僧来南朝译经、传教,南朝佛教一时大兴。扶南国僧人曼陀罗,梁天监二年(503)奉扶南国国王之命,携带很多佛经典籍来带南朝,并应梁武帝之请,翻译《宝云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密经》,为两国的文化交流谱写了友谊的篇章。僧伽婆罗,扶南僧人,南齐时随商船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住在正观寺研习佛法,精通数国语言。梁天监二年(503),奉梁武帝之命,与扶南僧人曼陀罗一起翻译佛经。

62.达摩渡海

菩提达摩(Bodhidharma,?-536),又称菩提达磨,意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住嵩山,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

东魏天平三年(536),达摩卒于洛滨,葬熊耳山。

63.女皇武则天迎僧义净南洋归来

唐代女皇武则天(624-705)崇尚佛教,她交结僧人,对僧人厚礼相待,曾经跪拜神秀,厚赠慧能。建寺造像,广积“功德”,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当时造像精品。武则天还组织译经,亲为作序,对佛教的兴盛起到了推动作用。

义净(635-713),俗姓张,齐州(今山东历城)人,14岁受沙弥戒。义净是唐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他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从长安出发,经海道远赴印度学习佛法,历时25年,游经30余国。武则天垂拱元年(685),乘船东归,在南洋滞留十年。证圣元年(693),义净返回洛阳,带回梵本经、律、论近400部。武则天听说继玄奘之后又一位西行取经的高僧满载而归,亲自来到洛阳城东门外迎接,垂问赏赐,礼遇甚厚。在武则天安排下,义净在“华严经译场”,先后翻译佛教经、律、论61部、239卷,并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64.万国来朝组画

黄支国来朝

黄支国一说是今印度的康契普拉姆,也有人认为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汉书•平帝纪》:“二年春,黄支国献犀牛。”黄支国献犀牛事,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亦有记载。《通典•边防典•南夷•黄治国》:“黄支国,汉时通焉。合浦、日南之南三万里,俗略与珠崖相类。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明珠、玉璧、琉璃、奇石、异物。大珠至围二寸以下,而至圆者,置之平地,终日不停。”

荷兰学者戴闻达在《中国人对非洲的发现》中说,西方学者断言,这个“黄支国”就是今天的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这可能是中国与非洲通过海上丝路最早的接触。

扶南国来朝

扶南(今柬埔寨)自公元1世纪建国,至公元7世纪为真腊所灭的这一段时间内,扶南历代王朝都与古代中国有良好的关系,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诸多的交往。公元1世纪,扶南国正式建国,并开始与当时中国的东汉王朝进行联系。三国时,扶南范氏王朝国王范旃派遣使者至东吴访问,东吴也派遣康泰等人回访扶南国,两人到达扶南,并在《扶南异物志》中记录下各种见闻。

至西晋、东晋、刘宋、南齐、萧梁时,扶南还常有朝贡。

林邑国来朝

林邑,古国名,“象林之邑”的省称,故地在今越南中部。秦汉时为象郡象林县地。东汉末,象林功曹之子区连自立为王。8世纪后改称环王。9世纪后期又改称占城。据史籍记载,西晋、刘宋、南齐、南梁、隋朝、唐朝时林邑皆有使朝贡。

暹王敢木丁来朝

暹国故地在今泰国宋加洛一带,为泰族速古台王朝所建。其名始见于《宋史•陈宜中列传》。据《元史》记载,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至元至治三年(1323)同中国通使,《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公元1294年,暹国派遣使臣来华时,元成宗正式邀请暹王敢木丁访问中国。敢木丁即是泰国素可泰王朝的创立者拉玛甘亨。他在中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在元朝大臣杨秀的陪同下访华,来回都是经由海路。次年,敢木丁第二次出访中国,回国时元朝皇帝赐赠不少礼品,并且带走大批中国制陶工匠,从而促进了泰国制陶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到了公元1349年,暹国和罗斛合并,称为“暹罗”。

罗斛国来朝

罗斛国是12世今泰国南部的国家,都城为罗斛(今泰国华富里),故名。撰于1225年的《诸蕃志》把罗斛列为真腊的属国之一,可见13世纪初叶以前,罗斛被置于真腊的统治之下。此后,真腊逐渐衰落,罗斛乘机独立。

中国史籍《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罗斛入贡。这是有关罗斛最早的中文史料。罗斛国从宋朝时就和中国通商,1103年,泉州市舶司派遣刘著到罗斛经商,政和五年(1115),罗斛派遣使来华贸易。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元贞三年(1297)夏、大德元年(1297)、大德三年(1299),罗斛国使来朝。后来,罗斛国强大起来,并吞暹国,《明史》称为暹罗斛国,后又简称为暹罗。

附国来朝

附国,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居于蜀郡西北境外,分布于今四川西部西藏地区东部昌都地区。《隋书》卷八三《附国传》:“大业四年,其王遣使素福等八人入朝。明年,又遣其弟子宜林率嘉良夷六十人朝贡。”附国属汉代西南夷,距蜀郡2000余里,其地南北800里,东西1500里,近山谷,有水南流。产青稞、小麦、牛、马、白雉、细鳞鱼等,并出产金、银。因避部落间复仇,傍山垒石为以居,高10余丈,下开小门,由内上通。居民2万余户,有王者及酋帅,无姓氏。俗好歌舞,鼓簧,吹长笛。戴圆钵形皮帽或幂,穿毛毼皮裘及漆皮甲,着牛皮靴,饰铁制项锁、手钏,首领用金饰。婚姻行转房制;丧事无服制,行土瘗二次葬;习俗重鬼神。重罪处死,轻刑罚牛。其地东与嘉良夷、南与薄缘夷相邻。其西为女国,东北连山数千里为党项。

孛泥国王来朝

孛泥国是东南亚的一个古代小国,位于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北部地区,即今日文莱达鲁萨兰国,其含义为“生活在和平之邦的海上贸易者”。孛泥国是一个神秘的热带王国,自然风光优美,资源丰富。10世纪起渤泥国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使节、商人往来不绝。

永乐六年(1408)八月二十日,国王麻那惹加那携王后、王子一行150多人,泛海来访,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孛泥国王在南京游览月余,不幸染病,虽经御医精心调冶,终因病情过重,病逝于南京。明成祖遵其遗嘱“希望体魄托葬中华”,按王礼埋葬了这位异邦群主。

苏禄诸王来朝

苏禄国是古代存在于现菲律宾苏禄群岛上的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酋长国,自古扼中国与阿拉伯、棉兰老、维萨亚和婆罗洲之间交通要冲,历史上很早就同中国有着密切的商贸和人员来往关系,明清两代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

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东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率领家眷一行340人组成友好使团,前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受到了永乐皇帝的隆重接待。三王在北京愉快地逗留了22天,后乘船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回国,东王在取道山东归国途中,不幸遭疾,于公元1417年9月13日病故于德州。永乐皇帝闻讣,深为哀悼,遂派礼部郎中启带祭文赶赴德州,以藩王之礼厚葬东王。东王长子督马含率众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及次子温哈喇、三子安都鲁和侍从10余人留居德州守墓。

苏门答腊、古里、满刺加、小葛蓝、阿鲁(今印尼苏门答腊岛西部)五国随郑和船队来朝

第一次下西洋,郑和于永乐五年(1407)秋回到南京向明成祖复命。同行的有苏门答腊、古里、满刺加、小葛蓝、阿鲁(今印尼苏门答腊岛西部)五国使者前来朝贡。

忽鲁谟斯王遣使随郑和船队来朝

忽鲁谟斯即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经印度南部向西行,到达忽鲁谟斯。郑和向忽鲁谟斯国王、王妃赠送锦绮、彩帛、纱罗。忽鲁谟斯国王立即派其陪臣入明,于永乐十二年(1414)抵北京,进奉金叶表、贡马及本国土产。

65.出使图组画

蒲宗闵出使勃泥(文莱)

蒲宗闵,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进士,泉州蒲氏家族的先祖。宋元时期的泉州蒲氏家族是中国海上丝路从事海外贸易的著名家族。宋代蒲氏在泉州主要从事香料贸易。当时,蒲氏家族以蒲寿宬、蒲寿庚兄弟为首经商牟利。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蒲寿庚协助官府以平定海寇之乱,因功被授任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兼提举市舶。从此,蒲氏走上官商结合之路。端宗景炎元年,蒲寿庚升任福建广东招抚使,总管海舶事务。当年十二月,元军兵临泉州,蒲寿庚以泉州降元,并将众艘海舶交元军进攻宋军余部。以后被元廷授闽广大都督兵马招讨使,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元十五年,蒲寿庚被任命为福建行省左丞,掌泉州市舶司,负责招海外诸国贸易。其长子蒲斯文,也官授宣慰使左副元帅。至元十八年,蒲斯文接任掌管泉州市舶司。蒲氏多年掌管泉州市舶司,亦官亦商,成为元代泉州地位显赫的世家大族。蒲寿庚的女婿佛莲也是拥有海船80艘,珍珠130万斛,“其家富甚”的巨商。

康泰出使古柬埔寨(扶南国)

康泰是三国时吴国出使南海的官员。黄武五年(226),大秦商人秦论从海道经交趾来到建业(即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孙权,谈及大秦风土民俗,到嘉禾年间(232~238)返回本国。约在黄武五年,交州刺史吕岱派中郎将康泰(生卒年不详)和宣化从事朱应(生卒年不详)出使南海诸国﹐进行外交活动。他们远至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扶南诸国,是中国古代有历史记载,最早航海到东南亚﹑南亚的旅行家。据说他们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几十个,在扶南遇到天竺的使臣陈宋,“具问天竺土俗”。回国后,朱应写下了《扶南异物志》一卷,记述他出使扶南等国的见闻。

元使臣麦术丁远航木骨都束

木骨都束国,印度洋西岸名城,今非洲索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

麦术丁为元朝大臣,回族。中统元年(1260)为中书省回族译史,翻译簿籍。至元二年(1265),授吏部尚书。七年,参知尚书省事。九年,并尚书省入中书省,改参知中书政事。后出为江西宣慰使。十四年,改江西行省左丞。转甘肃行省左丞。十九年,入为中书省右丞。至元二十四年至元贞元年(1295)为中书平章政事。曾作为使臣远航木骨都束。

亦黑迷失出使八罗孛国

亦黑迷失,畏吾儿人。至元二年(1265),入宫为宿卫。九年,奉世祖命出使海外八罗孛国(今印度西海岸)。十一年,与该国使臣携珍宝奉表来朝拜,世祖嘉奖亦黑迷失,赐金虎符。十二年,再出使八罗孛国,与该国国师携名药来献,世祖赏赐甚厚。二十一年,召亦黑迷失还朝,复命他出使海外僧迦剌国,观佛钵、舍利,赐以玉带、衣服、鞍辔。二十一年,自海上还。至元二十四年,亦黑迷失出使马八儿国,取佛钵、舍利,航海遇逆风,行一年才到达,得良医善药。该国遣使臣来贡方物,亦黑迷失自己也购买紫檀木殿材献给朝廷。世祖问他已出海几次,他回答说四次。

至元二十九年,朝廷为征爪哇而设立福建行省,任命亦黑迷失与史弼、高兴同为平章,军事由史弼负责,海道事则交付给亦黑迷失。亦黑迷失率军至占城,先派郝成、刘渊等招南巫里、速木都剌、不鲁不都、八剌剌等诸小国臣服。至元三十年,亦黑迷失率兵攻葛郎国,其国王合只葛当降服。亦黑迷失以荣禄大夫、平章政事的头衔为集贤院使,兼会同馆事。他告老还乡时,仁宗念他多次出使海外诸国,诏封吴国公。 

杨庭璧出使俱蓝

元朝在南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南海西、洋诸国的友好关系。忽必烈曾令唆都等奉玺书十通,招谕南海诸国,占城、马八儿(印度东海岸)等俱奉表入贡。忽必烈重用南宋的降臣蒲寿庚,利用侨居福建的外商与南海诸国的联系,招致诸国,发展海外贸易。至元十六年(1279),马八儿国遣使元朝。元朝派杨庭璧为使臣,多次出使俱蓝(印度西海岸)。至元十九年(1282)二月,杨庭璧抵俱蓝,其国主及宰相马哈麻等接受玺书,并遣其使臣祝阿里沙忙里八的入贡。杨庭璧四次出航印度,大大增进了中、印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苏木达国通过俱蓝,也向元朝遣使通好。因此,南海十国皆遣使元朝。元朝商人在南海的贸易十分活跃,其中不少人迁居于南海诸岛。

元使杨枢出使波斯

杨枢(1283—1331),元代航海家,对外贸易家,嘉兴海盐(今属浙江)人,字伯机。大德五年(1301)率致用院官本船浮海至西洋(今印度洋一带)贸易,逢亲王合赞遣使臣那怀等来中国朝贡,遂陪同至京师。贡毕,又护送其一行回国,往返约三年。授忠显校尉、海运副千户。大德八年(1304)再浮海至波斯湾忽鲁谟思(即忽里模子)贸易,船只、粮食自备,往返约六年。泰定四年(1327)起为昭信校尉,任常熟、江阴等处海运副千户。杨枢为人正直,任职期间,极力铲除积弊。后升松江、嘉定等处海运千户。

孛罗出使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建立的波斯帝国,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所建,与元朝同属于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一支。与伊利汗国并立的中西亚蒙古帝国还有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孛罗是忽必烈的近臣,出使伊利汗国时,为伊利汗所器重而留任,成为伊利汗国的重臣。

66.北非丹吉尔(今属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拔图塔泛海入华

伊本•拔图塔(1304—1377),丹吉尔(今属摩洛哥)人,1325年开始游历世界,到麦加朝圣后,游历了阿拉伯半岛、波斯各地、叙利亚、小亚细亚、君士坦丁堡、钦察汗国、河中。1333年至印度,在德里留居八年。1242年奉德里算端之命随元朝使臣来朝,未及登舟而船因风漂没,遂辗转马尔代夫、僧加剌、马八儿等地。大约1245年始从朋加剌乘船至泉州。在游历了广州后,复从泉州北上大都,但大概只到杭州即折回。1347年还印度,随即返回故里。后摩洛哥国王命他口述旅行见闻,由书记官术札伊笔录,著为旅行记。拔图塔行踪几遍大蒙古国全境,对所到之处都有详细记述,其中国行记部分记载了泉州、广州、杭州、大都等城以及所经沿途各地状况,尤详于这些地区的穆斯林情况;对中国与印度、波斯湾和阿拉伯交通、贸易往来,也有不少极可贵的记载。

67.四大发明西传组画

指南针

指南针是一种运用磁石针指明方向的技术。大约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之际,传到阿拉伯,然后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后来欧洲演变出旱罗盘,再于明代时传回我国。指南针对西方海外大探险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导致了以后哥伦布(约1451-1506)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麦哲仑(约1480-1521)的环球航行,大大加速了世界贸易发展的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火药

波斯人13世纪开始自制火药,但须从中国进口硝石,大食人(阿拉伯)称为“中国雪”,波斯人称为“中国盐”。欧洲人约在13世纪时才懂得黑火药的作用,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与改良,主要是粒状火药和火帽等发明使得黑火药兵器逐步取代冷兵器,在陆地战争战术、攻城筑城技术以及海军战列舰的发展和战术等各方面,造成革命性的影响。黑火药作为爆炸药和推进剂,一直到19世纪中后期才逐渐被欧洲人发明的无烟火药、三硝基甲苯、苦味酸、季戊炸药、旋风炸药等新发明的炸药所取代。

造纸术

造纸术(也称蔡侯纸),东汉蔡伦(?-121)改进。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造纸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比德国人谷腾堡使用活字印刷早了四百余年。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具有省工、省时、省料等优点。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68.郑和七下西洋组画

郑和,回族,原姓马,小字三保,或三宝。生于云南昆阳县和代村。家族信奉伊斯兰教。父亲马哈只,郑和行二。元末朱元璋平定云南的元梁王,云南的回族多助元抗明。梁王失败以后,郑和成为回族幼童俘虏被阉,分配到燕王朱棣府中任太监,逐渐取得燕王的信任。燕王起兵,郑和在郑村坝(今北京东坝)立有战功,燕王夺取政权以后,赐他郑姓。宣德八年,郑和卒于古里国(印度南部西海岸)。郑和七下西洋,舰队庞大,约200余艘,人员两万多人。航程长,导航术的发达,访问的国家多,传递友好,和平宣威。

大败海盗陈祖义

永乐三年夏,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船队从苏州的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行至福建。冬天乘北风经占城、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之巨港)、苏门答腊(今苏门答腊岛之萨马朗加)、南巫里、锡兰山、最后抵达古里。归来途经巨港时,遇到中国潮州到此落草的海盗陈祖义。郑和招谕陈祖义,陈祖义诈降,暗中图谋劫掠水师。郑和得报后已有准备,打败陈祖义,为海上丝路清除一害。

锡兰山(斯里兰卡)布施

第二次下西洋是永乐五年(1407)冬,郑和的船队访问了占城、暹罗、满刺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山、柯枝(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古里等国。途经锡兰时,郑和向当地佛教寺庙布施大量金钱和物品,其中金一千钱,银五千钱。物品有各种精纺织品、香炉、花瓶、烛台、灯盏、香盒、金莲花、香油、蜡烛等。郑和刻碑记录此事,碑石现存于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郑和的布施有助于中国与锡兰山人民的友好往来。

郑和遣使朝靓麦加

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下西洋,部下马欢等七人曾到天方,带去瓷器等物品,购买狮子、驼鸡,并画《天堂图》一册回京。天方国也派遣大臣带方物随七人朝贡。





上一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下一篇:丝绸之路历史风云之一
(作者:徐水平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丝绸之路历史风云之二]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