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玉:文化唤醒与艺术自觉——谈胡永凯先生的人物画

时间:2018年03月20日 作者:王进玉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文化”二字是当前被大众所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而且国家有关部门也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等的若干政策和措施,并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它需要怎样的参与,比如艺术工作者,特别是画家应该如何从中发挥作用。
       其实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并不是我们三言两语能够表达和阐释清楚的,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甚至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需求等等,对文化的定义和认识也会不尽相同。在此,只就文化与艺术的关系进行浅略分析。笔者认为,文化是艺术的土壤,艺术需要文化做积淀。换句话说,没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不是一件好的艺术品,甚至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品。艺术只有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或者说只有在文化的滋养中成长才会健康,才会充满意义和富有价值,一旦脱离文化的沃土,艺术将难以存活,即便存活,也犹如行尸走肉,没有灵魂和思想。当然,艺术只有具备了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才能够更好地为文化建设、发展与繁荣服务。
       但现实却很难差强人意。很多画家以及他们的很多作品,往往只注重笔墨技法的玩弄,而忽视文化内涵的赋予和表现。这从某种程度上讲,反映出了创作者自身修养的薄弱,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内在关系,更没有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位画家所理应肩负的社会担当。
       而画家胡永凯先生却不同于他们。他是一位极为重视文化培养与文化传递的画家。在他的作品里重点塑造和反映的是女性文化,准确地讲,是富有历史风情与时代渴望的女性文化。说历史风情,是因为他笔下的人物多为清末民初至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女性,当然也有部分作品,如《贵妃出浴》、《金瓶梅百图》等表现的是唐、明及其他历史时期的画面;说时代渴望,是因为当今女性身上太缺乏那段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女性她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而胡永凯先生恰恰能够把这种独特魅力在自己的画面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所以观看其作品,往往会被画面中的女性人物所牵动,会被她们或忧郁、或淡然、或恬静、或闺怨、或贤淑、或愁楚、或自由、或反叛的行为神态所感染。同时还会使观赏者不自觉地在头脑中浮现出某些历史性的镜头,抑或遥想起某些历史性的人物与事件。虽然只是对女性题材的涉及,但关注和揭示的却不仅仅是女性的本身形态,还有生命自身的价值,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风貌。
       那么胡永凯先生为何偏偏选取这一历史时段的女性人物来进行重点描绘与刻画呢?这里便不得不提到关于画家的艺术自觉性问题。举凡熟悉美术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女性题材绘画历史久远,在战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这从发掘出土的战国与汉代帛画中可以说明。至唐代,擅长仕女题材绘画的代表人物张萱、周昉等创造了中国女性题材绘画史上的辉煌,从此仕女画开始成为中国画中一个独立的画种,以其或工笔或写意的不同风格不断发展起来。至宋代之后,仕女画表现的题材大为开拓,由原先描写贵族妇女拓展到各个阶层,如仙媛、闺秀、村姑、渔妇、丫鬟、歌妓等都进入了画家创作的行列。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均表现出了不同且相对成熟的绘画风格,如“姿态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唐宫美人;婉约清秀、柔美舒雅的宋朝佳丽;惆怅娇羞、闺怨哀愁的明清女子,等等。
       而众所周知,清末民初,中国的大门被打开,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政治、经济等的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包括生活习俗等也同时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而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最主要的便是新思想、新主义、新学潮的诞生;反映在服装服饰方面,最具特色的便是女性旗袍的出现与普及。但这一短暂时期,以及在这一时期生活下的女性却很少被近现代画家,包括当代画家所重点关注,甚至被忽视了。而胡永凯先生凭借对艺术的自觉,以及独立的思考和敏锐的观察,发现且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将自己的创作主题和内容迅速而准确地定位在了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定位在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中国女性身上,试图通过对她们的精彩描绘和形象刻画给观赏者呈现出迥异于其他任何历史时期的女性面貌与精神气质,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追求和心灵渴望。
       在胡永凯先生的笔下,每一个女性人物似乎都是一个文化符号,她们的形象举止、她们的神态气质,以及她们所置身的周遭环境都仿佛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向我们诉说和透露着有关那个年代的历史和风云,以及有关自己的故事与命运,而且都那么富有情趣,都那么引人入胜。但需要说明的是,胡永凯先生的人物表现并非写实,也就是说,在他的作品里呈现的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空间和一个真实的存在,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情景描述,整个都是虚构的,都与现实有一定差别。但这恰恰是胡永凯先生的高明之处,他注重人物特征,以及整体情态的刻画,而弱化某些细节和具体结构的描绘,且能够在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之间把握得恰到好处。虽然是虚构,但却是建立在合理的想象之上,而且可以让每一位观赏者感受到所表现的对象依旧是人,依旧是那个年代的人,依旧有着属于她们自己的内心独白和精神世界,依旧有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情感轨迹与文化印痕。
       此外,在其作品中,不仅仅是单纯的女性人物的描绘与刻画,还常常会有花鸟虫鱼、山水草木、亭台楼阁、粉墙黛瓦、江南古巷、明清家具、插花首饰、戏剧脸谱、古玩瓷器、剪纸皮影等等诸多艺术形象的出现,以此来更加衬托人物的鲜活和生动,并尽可能全面地展示丰富的历史景致与多样的文化因子。而这些艺术形象在他的笔下绝非简单随意的勾勒,相反,均是经过认真观察、学习,乃至考究过后的成熟表达与精彩再现。比如明清家具,胡永凯先生对此翻阅和搜集过大量的图片资料,甚至还曾收购过,这不仅是个人喜爱的原因,更多的还是为了研究和作画的需要,为了进一步熟悉与了解明清文化,从而通过绘画的方式予以传播和弘扬;再比如剪纸皮影,它们都属于民间艺术,而胡永凯先生恰恰对民间艺术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接触和涉猎,对它们各自的风貌特点,甚至各自所包涵的文化情感、精神内涵等均有着深刻的掌握与领悟,因此在绘画作品中将其表现出来总是那么游刃有余,且准确活泼、耐人品味。
       与此同时,在他的作品里,还可以看到对西方艺术里的某些元素的借鉴与吸收、某些观念的理解和消化,特别是受法国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和意大利著名画家莫迪里阿尼的影响颇大。当然这与其曾经旅居国外的经历有关。但他并不是一位受到某些影响便拘泥其中或徘徊左右的画家,相反,他在“融汇东西、贯通古今”(刘海粟先生对他的评价)的基础上,最终彻底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与绘画风貌。
       所以在当今美术界我常会把胡永凯先生的绘画比作文化唤醒的晨钟,抑或艺术灵魂深处的文化呐喊。因为面对其作品,我们总能够享受到来自艺术本身的真诚感召,以及文化气息的静静熏沐。而这股文化气息不单包含有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女性文化,还有中国传统的家居文化、民俗文化、礼仪文化、茶道文化、色彩文化,甚至欧美文化、海归文化等等,而且诸多文化元素互不冲突,共同完成了画面的和谐统一。因此欣赏他的画犹如品读一本书,那既是一本展现绘画艺术的书,又是一本解说多样文化的书,更是一本对当今整个美术界拉响文化警笛、吹奏文化号角的书。不过这些都要完全归功于胡永凯先生自身所具备的丰厚的学识修养、精湛的笔墨技法、饱满的生活情感、开阔的艺术视野,以及高度的艺术自觉。倘若没有这些因素,我想是无论如何也成就不了一位画家今天的成功。

 

上一篇:2007年研讨会发言摘要
下一篇:于水:凯旋
(作者:王进玉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