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青春——凤凰画馆青春诗会第二季”活动上的发言

时间:2017年12月02日 作者:唐朝轶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今天的主题是“正青春”,大家一提到青春,可能很容易就想到毛主席诗词中所说的“恰同学少年”,那种意气风发,激情飞扬的青春!反观我的青春,恰恰是很沉重的青春!2000年,刚刚迈入新世纪,我正青春,怀揣着艺术的梦想来到了北京,一晃已是十三个年头。这期间,我曾先后在《中国书法》杂志社和《中国书法全集》编辑部工作,在国家画院曾来德工作室和沈鹏工作室研修并担任助教,主编过《神州国光》《中国典藏》《边缘艺术》《这片画坛》等多种刊物,现在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工作,经历了各式的人与事,看惯了世事的变幻与无常,今天承蒙柳青凯兄邀请,有机会回头来审视这一段经历,才发现我的青春如此沉重!


  有人说,正青春就应该做青春的事,就应该才华横溢、激情四射!而我却以为“少要持重老来狂”!才华和激情是最欺骗人的,是经不住挥霍的,如果年少轻狂,很容易持才傲物,流于表面,最终江郎才尽,不会有大成!中国人讲究厚积薄发,如果有了充分的积淀,“老夫聊发少年狂”,更是一种青春的绽放!这种狂放不是倚老卖老,是一种老当益壮、生命不已、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我理解的青春是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奋发向上,可以大胆去拼搏、去尝试各种新奇,但不会因为青春、因为激情而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青春允许犯错,但一定是思考着犯错!身体的青春很容易逝去,但精神的青春可以永驻!作为从事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的我们来讲,笔墨的青春才更为永久!


  刚才看了《后援——八零后青年汉字书法作品集》,里面有刘彭和程安兄的作品,这个展览反映了他们在这个时代的激情,他们敏锐的艺术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体会,确实有一些好的值得称赞的探索性作品。但是,我觉得,随着我们年龄增长,阅历的增多,这种才情飞扬、才华横溢的作品往往不能打动满足我们内心更深层次的需要,而像王羲之、苏东坡这些古代文人创作的经典杰作才更能走进人的内心,经得住历史的品鉴。现在的书画界往往被激情所误导,许多有才情的艺术家一味迷恋于感觉和激情,凭着一种艺术的冲动来创作,这种观念是受到西方艺术家的行为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行,有一大批所谓先锋水墨艺术家就这样“做艺术”,如今20年过去了,他们的作品依然还是停留在当初的水平,并没有更深入的进取,相反,更多的是一种集体迷茫与无助。我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现在包括当代艺术界的许多人,他们都是迷茫的,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所以,我们的青春一定要带着一种思考,对待艺术要站在一种学术、文化的立场上来审视,如何在笔墨上永葆青春,而不是随着我们年龄的逝去,我们的生命和笔墨也一起随之逝去了。像当代艺术作品一样,让人产生恐怖,产生焦虑的情绪,它是不会被历史所记住的。我们创作的作品应该传递正能量,传递一种优雅,能够承载中国儒道释精神,传递中国人的思想和智慧。才华是经不住挥霍的,一定要用中正、用法度来约束,让它归于一种厚,归于一种雅,归于一种雄浑,归于一种大气,像王羲之、赵孟頫那样在才华和法度之间游刃有余,这样的才华才更值得尊敬,更有价值。所以,现在很多人看不起所谓的艺术家,实际上也是我们今天才有这艺术家这个称呼。我觉得从事中国传统书画,首先应该是个文人,崇尚自由、挥洒性灵是一种天性,但一定不要偏激、做作,成为一种标榜。其实艺术家是很自然而然的状态,只是比一般的人更有情绪,更会生活,更会去发现生活里面的美而已。


  现在很多人写字经常讲有点意思、有点感觉,这个“有点意思”,在多少年以后看来可能会觉得特没意思,特没劲。所谓有点意思,是一种小情趣,偏于个人的情感体会!不足以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可能有人会说,书法不就是写几个字吗,何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沉重?青凯兄说我们要有志于做“大师”,我很同意,就像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从事书画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历史的态度来要求自己,连做“大家”的念想都从没有过,我觉得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我至少是心向往之,我做不到,但是我可以按照这条路去做。书画这条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越往后走越是艰难。历史上真正的大家在50岁以前都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五十以前都是如米芾一样在广泛吸取,在搭框架,做基石,路铺得越宽广,走得越正,以后才可能走得越远。王铎言“五十自化”,只要积累够了,风格自然就出来了!个性风格不是求来的,是随其心性自然化出来的!


  当下书坛,好多人经不住诱惑,追随展览风潮,或被一些当代名家的表象所迷惑,带到小道上去了。我不是说不可以学习今人,而是我们应该“吸古纳今”,看清书法的历史流变,明晰当下书风之利弊,带着学术思考去吸收和学习。王羲之所以能尊为书圣,就是他能集古今之大成,既能学习古人的成就,也能把今人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笔下。当下流行书风是一种开放的艺术观念,不陈腐,向民间学习,尤其是对视觉的表现和吸收到了极致,拓展了传统的书法在形式上的表现,但是流行书风最大的一个症结是,它的视野大多只停留在对秦汉以前书法和对民间书风的吸取,恰恰忘掉了中国书法最优秀的东西是自二王以来中国文人精神的体现,它追求古朴厚重,而忽视了文人士大夫的端严优雅,王羲之以下如褚、虞、欧、颜,宋四家,元代赵孟頫,晚明六家,及至清季碑学诸家,代不乏名家,创作之精品力作都堪为师法。而与之相反的另外一种风气,便是二王书风“展览体”的流行,所谓“展览体”,是在国展评审机制下迎合某些评委口味应运而生的书体,起初是针对流行书风取法民间野逸而提出对二王一路经典的学习,从一开始便没有真正切入到经典,仅仅是对国美教学体制下二王书风的模仿,学习王羲之的手札,解析其局部,然后用拼凑的方式完成创作,后来在各种展览中大行其道。这种书风又把二王之前的先秦、秦汉中国书法发展两个重要时期忽视掉了,突出了技法而失去了汉字及人性最初的朴拙与浑厚,而且也并没有真正领会到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与思想,更多是在炫技与卖弄!所以,我们一定要明辨古今之利弊,带着一种学术的思考,真正从艺术上、学术上去思考书法的发展,要有胆识把传统中最优秀的东西都学到,把当下在古人所未及的优势融会。


  还有,在艺术的学习中,你真正吸收了多少营养,下多大的工夫就有多大的回报。我们看今天的好多名家,似乎都已经自成一格,自成一家,但实际上他们究竟下了多少功夫一眼就能看出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那么高,就是他吸收的东西特别多,但我们看今天的很多名家,你感觉他就只吃了一口奶,一眼就看穿,只是“一招鲜”。真正有成就的人,是有”大胃口”“大胸怀”的!能海纳百川,熔铸古今!所以我们青春诗会的成员,一定要怀着历史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笔墨,要站在历史的传承中思考我们的人生和艺术。


  最后我念一首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就像飞鸿踏雪泥一样,终究会灰飞烟灭!但倘若我们能够將我们的思想见识通过笔墨聊记鸿爪,获得会心人知心一笑,甚至看懂你的内心,读懂你的坚守与品质,也就足矣。为什么今天我们研究古人的书,读古人的诗,常常会引为知己,就是这种精神的共鸣可以永恒!可以不会随时间岁月流逝!我们对书画的研习与探索,就是在不断的找寻过往的和培养将来的知音,在历史中寻找知己,在当下寻找知己,如果当下找不到知己,就要有信心在隔世找到知己。苏东坡就是这样,千百年以后天下所有的文人都是他的知己。徐文长当世没找到知己,他一去世,很快就找到袁宏道这个知己。所以,人生无常,青春短暂,我们所能够留住的就是笔墨,笔墨的青春可以永葆,笔墨的青春才能永驻!



上一篇:笔墨载道——有关中国书法与绘画笔墨转换的思考
下一篇:《青少年书法报》老绪访谈:宗绪升对话唐朝轶
(作者:唐朝轶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