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江:追求图像与精神的统一

时间:2017年11月21日 作者:李舒亚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在中国当代画家中,于文江的人物画独
树一帜。他的绘画往往形式上是工笔的,却
又具有丰富的写意性,造就出一种张力内
蕴、情趣盎然的审美样式。

亦工亦意,不刻而隽


    于文江的艺术之路表面上看颇为平顺,以至于他自己用一句话就概括完了:“小时候梦想当画家,长大后真的成了画家。”然而,为找到适合个人的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在美术界拥有一席之地,于文江却是经过了艰辛努力和不懈探索。
于文江于1963年生于山东烟台,自幼酷爱美术,17岁考入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1984年其毕业创作《小伙伴》成为当年唯一入选全国六届美展的在校生作品并获优秀作品奖。那时,他的绘画以纯工笔为主。他回忆说:“我在大学阶段认识到,造型语言标志着一个画家对人物精神境界的理解水平。我要求自己在画面中不仅要描写现象,还要通过笔触透过现象刻画形象更多样的意义。”
    大学毕业后,于文江到山东省美术馆工作。在刚刚成为一名专职画家的那段日子里,他产生了深深的困惑。他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工笔绘画在形式语言上已不再适合当代人的审美需要,于是,如何找到中国画在当代、在国际中的位置,如何走出传统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他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为寻得问题的答案,于文江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按照中国绘画发展史的脉络,对绘画技法和表现语言的历史演变进行细致的研究。在研究工笔画的同时,他也对吴昌硕的花鸟画、任伯年的写意人物画、石涛和石溪的山水画等进行了系统的临摹,逐渐加深对中国绘画写意性的理解,领悟到“写意是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工笔绘画同样具有丰富的写意性”。1988,于文江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进一步锤炼自己的造型和绘画语言把握能力。1990年后,于文江的创作进入新阶段。在《蒙山秋》(1992年)和《家园》(1993年)中,他初步尝试把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因素引入到人物绘画中并取得成功,打破了工笔画领域长久以来概念化和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在《聊斋系列》(1993年)和《旧梦系列》(1994年)中,无论画面表现的是古代人物还是现代生活,他都力图在绘画美学思想上注重工笔绘画的意境表现,把绘画的境界美与形式美、笔墨的丰富性和写意性结合起来。
在刻苦不怠的探索中,于文江逐渐初步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范式。他将自己以写意衬托工笔、亦工亦写、亦实亦虚的画法称为“小写意”,既包含工笔和造型的严谨,却不为笔周之虑而滞于刻板规矩;既随处可见写意的松快和飘逸,却又不以意足之求而坠入肆意妄为,满幅皆守理路和细谨。其作品陆续在全国美展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中多次获奖,成为中国人物画坛一颗耀眼的新星。
绘画是塑造心灵的艺术
    “艺术需要通过技巧来表达,但艺术不是技巧。”回顾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于文江总结说:“无论历史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情感与精神才是人的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命方式。在《草原牧歌》(2004年)、《埃及所见》(2005年)、
《雪原母子》(2007年)、《迁徙》(2010年)、《回家》(2011年)以及耗时3年为中国重大历史题材工程创作的巨幅国画《血痛--抗日战争中受难的中国女性》等作品中,画面更显博大舒朗的艺术气质,笔随心运,形随意发,从绘画的形式结构、色彩观念到形象塑造都力求在丰富、厚重、完美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于文江说,画家一辈子主要考虑两件事,一是画什么,二是怎么画,前者是题材问题,后者是绘画语言问题,但归根到底,都是追求图像与精神的统一问题。他说:“艺术创作说到底还是生活赋予我们精神世界的情感表达。只有深切地发自精神领域的表达需求才是图像世界的真正源泉。”
画家不要过多关心市场
    现在,于文江是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同时身兼宁夏画院名誉院长、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美协会员、于文江工作室导师等
多个头衔和职务。但在他心里,自己永远首先是一个画家。
至今,于文江仍坚持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作画和研究画。他尤其喜欢于夜深人静时作画,常画至凌晨一两点,上午九十点以后起床,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作息习惯。尽管在当代发展艺术,所有艺术家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艺术市场,但于文江认为,画家不要过多地关心市场,而是应该沉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作品。“真正好的画家,具备了高超的笔墨功夫和技法和深厚的画外功力,自然会被市场认可和接受,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推敲;相反,如果画得不好,哪怕短暂地赢得市场,也是虚高的假市场,最终还是会被市场抛弃。”
“画家的天职首先在于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倾注于作品之中。作为画家,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真正喜欢你作品的收藏家负责,凡是从你手中交出的作品,不论参赛、出售还是赠送朋友,都应该一样尽力去画好。”于文江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市场和收藏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是对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代人的精神产品的尊重、认知和传承,是对人类精神历史的保存和积淀。当前,中国艺术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却是中国画家自古以来最幸福的时代。在新的知识视野和时代背景下,希望我以后创造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


                                 

 

上一篇:图像时代与诗意回归——于文江访谈
下一篇: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弘扬
(作者:李舒亚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于文江:追求图像与精神的统一]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