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常吟晋永和

时间:2021年04月11日 作者:洪厚甜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今生书法与我相伴,在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的几十年里,内心一直有着深深的兰亭情结。

    少时春节临近,大街边总有一群乡贤墨客常聚于对联摊上,一边轮流上阵写春联,一边谈论着乡里趣闻、墨林掌故。幼时的我常常是痴迷于摊前的小听众。一次在给父亲送午餐的路上,手提饭盒听得入迷而忘了大事,害得父亲饿了一个中午,还以为孩子丢了满街找人,自然免不了挨一次揍。也是在摊前听一位老夫子口若悬河地讲“永字八法”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书圣”王羲之,记住了《兰亭序》。

    第一次见到《兰亭序》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单位的一位同事家里。1983年因擅长写毛笔字,我幸运地从小餐馆调到县商业局机关工作。尝到写毛笔字甜头的我,于是更加狂热的投身书法。写了几年字,常听人说到王羲之和《兰亭序》,却还从来没有见过是何面目。一天偶然听单位的同事神密地说,他手里有《兰亭序》,我自然激动不已,急切地想一睹为快。相约到他家里去看《兰亭序》,着实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同事奉若拱璧地取出“宝贝”,是一本上海《书法》杂志,杂志上彩印的《兰亭序》,我激动地看了又看,酱黑色的《兰亭序》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软磨硬泡,同事答应将“宝贝”借给我学习几天。回去后连夜双钩了一通。后来在朋友的催促下,依依不舍的归还了“宝贝”,回家后就一直抄临那个双钩本。我平生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兰亭帖”。

     1987年9月10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第一次来到了绍兴,来到了兰亭。从上海坐火车到达绍兴是早上五点过,天色还未亮。下火车后,到车站旁一个卖面的小摊上吃碗面捱到天亮。在老乡的指点下,步行到汽车站赶了去兰亭的早班车。老旧的班车一路摇晃,似我难以平静的心情。行近兰亭,远远望去,兰亭在淡淡的薄雾中,梦幻一般。下车,走过一段乡间小道,眼前的兰亭,竹篱、茅舍、鹅池、右军祠、河边的古山阴道、道旁的石条凳、新建的中国书法馆都是梦中神往的地方,是那么亲切。留连摩挲曲水流觞处,寻几粒兰亭的小石子装入兜里,园梦的惬意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尽管后来又多次到兰亭,但第一次到兰亭寻梦的感觉还是我最深刻的记忆。

从拥有第一个双钩本《兰亭序》至今三十余年,我手里的《兰亭序》各种刻本、印本几十件。多年来,《兰亭序》常置案头,只要一提《兰亭序》,“永和九年……”就仿佛目前。临《智永千字文》也时时见《兰亭》,写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杨凝式、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兰亭序》的笔墨、意象,兰亭雅集的情境常常浮现眼前。

    学书生涯中,我有三次倾心临写《兰亭序》。

    第一次,是拥有那本《兰亭序》双钩本后。一连数月激动不已,爱不释手。每天抄兰亭、看兰亭。回眸那时,虽未得其皮毛,也不解临写要领,却使我有了对《兰亭序》最初的深刻记忆。

     第二次,是90年代初从楷书学习转入行书学习的一年多,为觅“二王”笔法真经而精临《兰亭序》。这其间,细究点画起收之迹,寻解羲之挥运之理,品味晋人尚韵的文心雅怀。为我研临米芾,再探《书谱》找到了支点。经历了这个过程,我象在书法迷宫中找到了钥匙,写碑、写帖一以贯之。我惊叹于二王父子对毛笔表现技术的丰富和意象的开拓,景仰书圣为书法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至伟之功。

第三次临《兰亭序》,是中国书法院邀我参加“渊源与流变”二王及帖系书风展的一段时间。当书坛从“流行书风展”的热闹又沉静地回归帖学,重温二王,不仅仅是笔墨技术的反思,更是一种对曾经失落的人文精神的呼唤。对历史的回眸能让我们面向未来时,悟得更深,看得更远。挥毫游走《兰亭序》中,既是笔墨技术的再认识,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生命境界的攀升……

    也许是命运之神冥冥中的眷顾,2007年,我有幸跻身首届中国书坛“兰亭七子”。

    回顾过往,转瞬四十载的翰墨生涯,寻梦般地追逐一个人生精神的皈依。蓦然回首,这精神就是中国书法的“兰亭精神”——一个拥抱时代、弘扬个性、张扬创造力的努力向上的精神。

    心中的兰亭,是今生努力圆着的梦…… 

    

                          

2019年3月20日定稿于净堂灯下

洪厚甜并书


上一篇:一群书法人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下一篇:净堂新书后记
(作者:洪厚甜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梦里常吟晋永和]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