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走遍——漫话我的写生体验

时间:2021年01月25日 作者:鸣泉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前几年,在甘肃天水和河南许昌举办我的“消逝的故乡之西部人家和中原人家”观摩展时,同时也展出了我的水墨写生作品。大家除了对我的创作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和建议外,对我的写生作品则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认定其鲜活生动的感觉甚至比创作的成品还更具有感染力!无论其取材、构图、笔墨诸多方面,似乎更加灵动,充满生命的激情和张力!

    是的,我对写生的的确确下过一番功夫,而且几十年来坚持不懈,体会颇深。

    我的速写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那时我刚入小学便赶上“文革”开始。于是连小学生都开始拿起笔墨作刀枪,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大批判洪流之中。小小人儿也开始抄写大字报、画漫画,并参加了当时的青少年美术学习班,接受最初的美术教育,而且是急用先学,学用结合!我清楚地记得,那时老家的专家李玉春、葛庆亚两位先生为我们上辅导课时的谆谆告诫:别看现在学习班里百十来个孩子学画,将来能出来一两个搞专业的就不错了!所以造准的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可惜呀,老师的话一语成箴,到如今,参加过那个美术学习班的孩子,好象只有我一个人算是坚持下来了。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利用在街上拣来的烟盒纸装订成小小的速写本,看见什么都想画。特别是上学路上经过的一个农贸市场,每天路过时都是恋恋不舍,鼓足勇气躲在背眼处画市场上千姿百态的人物。在学校里组织学工学农活动时,画同学们的各种表情和动作。刚开始时画不好,越画不象越不敢画,越不敢画越画不好!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一直坚持到中学毕业,用各种烟盒纸、包装纸等废纸,几年下来,也积攒下数百张速写和素描写生。那时,对画画的痴迷真的不是用语言能形容的,真可谓废寝忘食,如痴如醉。就像刚学会骑自行车一样,见车子就想骑,逮住机会就想画!

    当兵后,依然坚持画写生的习惯。我曾经开过两年大卡车,每天驾驶着军车穿行在匡庐山下的山山岭岭之中,那秀美的自然风光,烟雨江南的茂林修竹、黑瓦白墙令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便用微薄的津贴(当兵第一年每月6元,以后逐年涨1元)买来图画纸,裁成32开小方块带在身上,行车间隙见啥画啥。只是铅笔画画后因随手放在驾驶室里,动态下的速写往往容易模糊,便想法找来酒精和松香,制成“定着液”处理,但效果依然不好。后来,因为1979年建国30周年我往海政投稿画了一幅“松梅图”,海后武办政治部又在其他基层单位发现了几个会画画的兵,于是办了个短期的培训班,请了当时的海军著名画家,现在国家画院的大家李宝林先生来九江对我们进行授课。在他的教导下,我把铅笔改成了钢笔,这就要求我们心、眼、手一体化,下笔肯定要稳、准,再没有了用橡皮擦擦改改的机会。从此我便告别了铅笔而用钢笔,继而也为毛笔的运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那个学习班对我的影响巨大,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曾向李宝林先生请教过一个现在看来非常愚蠢的问题。我问李老师:怎么看不懂李可梁先生的画到底好在哪儿啊?李老师当时沉吟半天后告诉我,这个问题一句半句也说不清,而且说了你也不懂!也许你永远也看不出它的好来。但等你将来能看出好了,那说明你也真正入门了!几十年后,当我在国家画院遇到李老师,向他提起这段往事时,不禁都感慨万千!

    从部队到地方,又到北京专门从事书画工作,我的速写便不象上学时那么坚持了,总是以工作忙顾不上为借口,加上又有了照相机,使人逐渐变懒了。真正促使我重新拿起速写本坚持画写生的原因,那要感谢刘大为和何家英两位先生!是他两位以其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从此再也不敢懈怠!

    那是2004年3月,中国美协组织国内20来个画家赴欧洲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的“中国风情画展”活动。随团的画家大多为各省美协的当家人,团中职位最高、名气最大的当数刘大为和何家英老师。而偏偏是这两位老师从北京机场开始一直到出访结束,一路之上速写本不离手,一直在辛勤工作,即使在街边等车的几分钟,刘老师也不停手。在威尼斯,我们逛街的小半天功夫,刘老师便完成了两幅水彩写生。至于何家英老师则更是随身上衣口袋里装了个烟盒大小的速写本和一支削好的铅笔,在这小小的本子上画人物的全身肖像,而且须眉毕现、生动传神,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反观我和其他十多个画家掂着个照相机逛来逛去,拍了一大堆照片,浪费了许多胶卷,回家冲洗后还有一半不能用,能用的照片也放在书柜里从此睡起了大觉!自那次之后,我重新拿起了速写本而再也没敢放下!几年下来,积攒下百十本钢笔速写和数百张水墨写生,内心感到非常充实。每一次出行回来,看着满满的速写本,便心生无限感慨!

    我画速写,早年纯粹为了收集素材,见啥画啥。后来,因去的地方多了,心里有所触动,便把主要精力和目标锁定在了各地民居上。因为随着现在城乡进行的棚户区改造和大规模拆迁,那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老街旧居正在逐步消逝。于是,为创作“消逝的故乡”系列作品,我开始配合相机收集资料,画了大量构图完整、画面感强烈的写生作品,几乎每一幅写生就是一幅现成的小画,每次写生都是一次创作的过程,删繁就简,既保留了写生对象的原貌,又注入了情感和灵性,因而写来得心应手,充满鲜活的生命力。一次在婺源写生,有位游客看了我的速写要出钱买下。我就问他,您喜欢啊?但我的速写出多少钱都不卖。这是我画画创作最基本的原材料。就如您喝了哪家的牛奶好喝,就把人家的牛牵走吗?一句话,大家都笑了!

我在天津商大艺术学院和新疆石河子大学及焦作师专等院校举办过几次写生展和讲座,当时便有学生向我苦诉说,面对无边美景有时不知从哪入手,到底第一笔从哪里落笔为好?我觉得这个问题十分好解决。这就象写文章一样,提起笔来要有感而发,有话想说才能写出来。画画也一样,当面对写生对象时,哪一点最打动你,让你有一种不画不行的感觉时,你就从那里入手,把你最想画的部分画下来。至于其它,可以虚化,这就和照相机的原理一样,聚焦于你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其他可以忽略不计!也可以借景生情,就近打破僵局,优化组合,根据时间和场景因地制宜,一幅速写画完,一幅作品的雏形也诞生了!

    心中有爱,触目皆可入画!人间处处美景,关键是你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其次才是你要有一双经过训练有素的双手。然后,心手合一,坚持下去,才能在艺术的漫漫长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而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那恐怕就要看您的心性和画外的综合修养了。现在学画的孩子,一入门便有老师告诉你“点、线、面”这个词,其实这三个字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如人生一样。从开始你就要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条件,先选好、选准这个“点”。然后就是铺好你的“面”,这个面包含着你的知识结构、信息储备、胸襟眼界、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而决定你这条“线”的长度的则是你的毅力和信念,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简单的说,就两个字:坚持!。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经说过:功夫在诗外。画家亦然!

       

                                    2020年7月26日


上一篇:西部的春雪记得住乡愁
下一篇:万法归宗——漫话我的书法体验
(作者:鸣泉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万水千山走遍——漫话我的写生体验]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