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   有道存焉

时间:2018年12月12日 作者:徐水平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十月三十一日,为期一个月的“江山多娇”篆刻展的开幕仪式在位于前海西街的恭王府举行。此次展览内容丰富,集多项展览于一体:“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刻艺术精品展”、“中日篆刻艺术展”。另外,主办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还宣布了一个好消息:篆刻艺术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通过,即篆刻艺术申遗成功,为此次展览锦上添花。来自海内外的近二百位著名篆刻艺术家如沈鹏、李岚清、李铎、石开、韩天衡、山下方亭(日本)、井谷五云(日本)参加了展览。

篆刻在中国成为文人手中的雅趣,还得归功于几位文人画家的推动。元代的赵孟頫自己设计文字,由刻工钤刻。至明代的文嘉,文人不弃小技,自己动手刻印。之前,刻印只是工匠的事。清末金石书风,使篆刻在美术史上位置提高到了空前的地位,不仅影响了近代书法,还影响了近代绘画,如吴昌硕、齐白石,他们的书法和绘画都受益于篆刻。但篆刻在近现代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一方面是它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因为他的尺寸太小而被边缘化。与绘画、雕塑并置在一起,篆刻缺乏起码的视觉感染力。书画用篆刻一般都只有几公分见方,大的10公分见方。再大的,据说中国有人钤刻15公分见方的印,已经是硕大的印章了。十一月间,在恭王府举办的“江山多娇”篆刻展,在以下几个方面令人回味。一是展览形式,一个单一的篆刻展,虽然没有绘画争戏,但也容易流于乏味。为此,主办者一方面选择了一个古雅的室外展览环境:恭王府后花园。古典园林树石掩映,佳茗飘香,古琴悠扬,名士佳人徜徉其间,不知今夕何年。另一方面,将篆刻作品配以书法,裱为挂轴,挂在室外的叠山累石之间,秦汉气象、大唐风韵、王府园林和现代趣味竟然水乳交融。

在这次展览上还出现了一个永久性的铜制篆刻作品展览装置。类似一个八角柱,上方以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作装饰。每一面上布有若干略为放大的篆刻作品,称为“篆刻艺术柱”,为纪念篆刻艺术申遗成功而作,也不失一种富有创意的篆刻艺术展示方式。

海外的篆刻艺术中,日本的传统基础相当深厚。他们的作品比大陆更注重形式的新颖。如书法与篆刻的配合,绘画、碑石拓印的介入,尺寸的放大等。相对而言,大陆的篆刻艺术更注重传统艺术精神的继承。中日两国的艺术家在这次展览上进行了交流,对对方的艺术特色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与中国绘画和书法一样,篆刻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课题。是旧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旧酒,是创作观念上的两大分野。从风格上说,篆刻是走秦汉古朴而有匠意之路,还是走与书法合流的清代碑学之路,抑或走反书法反设计的、一反到底的现代书法之路。也许路不是预设的,而是走出来的,是艺术实践中那条脚印最深的痕迹。


上一篇:法显:退休以后干件大事
下一篇:白马驮真经  佛光耀丝路
(作者:徐水平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方寸之间   有道存焉]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