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承传统 正视现代 面向未来——再谈艺术与生活

时间:2018年05月30日 作者:吴迅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继承和发杨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一个老的话题,但是中国传统是什么,要继承和发扬的又是什么,怎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能与中国现实发展合拍并使之成为现代中国向前高速发展中的坚强的思想,道德,行为,观念的有力的指引,教化,提升机制,这在近代文化艺术理论的纷纷扬扬中众说纷纭。

文化在社会发展及社会现实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人人皆知的。由于文化对于社会的教化、承载、传播、记录、装点、提升的特质,就决定了文化对于社会的相对对应关系,文化应同步于社会意识和社会现实发展的阶段,并应在一定程度上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这是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证明了的。凡是社会发展处在前进阶段,文化无疑是更加活跃,更加丰富,更加前沿的。

中国社会现在处在一个华夏民族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提升速度最高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遇上了许许多多我们的先人从未遇到的问题,这个时代我们看到许许多多我们的先人从未看到的景物,这个时代我们体会到许许多多我们的先人从未体会过的感受,这个时代我们也应该有许许多多我们的先人从未有过的认识和决断。在这个时代,中国文化怎样才能沿循着我们文化的传统,走进并领先于中国现代社会,不折不扣地起到中国本原文化体系在现代中国向未来发展中应起的文化引领作用。

中国画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境遇较好的一环,但是所有的中国画家或多或少的都意识到,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在对现代中国社会形态的表现中的格格不入的窘境,传统中国画艺术思想,思维方式,审美取向及表现方法对于现代社会的反应迟钝,表现乏力,脱离现实,不相协调是现代中国传统绘画面对现代中国现实表象无法逾越,脱节滞后的一个问题,现实的状况足以说明这问题的严重。我们现在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无比坚定的提出我们的文化要回归传统,要正本清源,要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甚至要矫枉过正,这也是现阶段中国画正统指导思想的主流,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这已到非常严厉的地步。但纵观中国画的全局和现实,当代活跃于画坛中的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们越来越关注现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现实社会中所发生的一切,越来越在我们提倡的口号方向相反的取向上探求现代中国文化的表现因素,包括很多现时十分有影响的中国画家也是如此。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出某些与传统绘画因素相似的成分,再往传统绘画审美理念和表现技法中套,以竖起中国传统绘画的表范,明眼人也不难看出这些优秀的中国画家的作品表现形式与真正的中国传统绘画已相去甚远,他们已经在自我探索的路上走出很远。我们在指导理论上明确地阐明中国画要回归传统,但现实的中国画画家们的创作实践却是百花争艳,表现方向四面八方,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举其中一点就可见一斑:现代中国画家的笔法和他们的前辈已大相径庭,真正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书法用笔在现代中国画家中已经是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书法已走出了现代中国社会大众的生活,已由有着广泛生活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必需的必然的,有着扎实深厚功力和广大鉴赏人群的,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涉及到的生存和生活技艺,变成了走进象牙塔中只有几人尚可玩味而芸芸大众无法望其项背,审其意趣,辨其高下,也就不关其痛痒的空中楼阁。

我们都知道,也都认同,也都在无数遍的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说到生活,那么面对这样的现代生活,怎样传承我们的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怎样使之发展弘扬,怎样使其在现代社会及未来发展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怎样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贯穿并成为凝聚中国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客观的理智的面对的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自有绘画艺术以来历史总结出的为世人所共识的法则,更是自古中国画创作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研究院自创院以来直至中国国家画院至今主要倡导的学术与艺术观念,我们都知道,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深入生活是每个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必修的功道,即所谓先“师造化”而后得“心源”。这毫无疑问是所有艺术创作人的共识。然而综观横览中国画创作的面貌,个中很有一大部分似与现实中国社会现状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是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是主观为主还是客观为主;是现实主义主导还是浪漫主义主导;是如何看造化如何师造化的问题,是对传统的时间特质;传统的时代特质和传统的发展更新特质的认识问题。

中国画创作的承接传统与表现现代,这是近代中国画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了一个多世纪,但是至今还如雾里看山,不得丘壑。我以为传统和现代是两个范畴的问题,它们既不相互矛盾也不相互排斥。

传统对于中国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中国人千百年来延承下来的中国特有的面对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以及中国画延续下来的传承模式所致。但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应该不难看到,从最早的帛画开始,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到今天,中国画走过了千年历程,这期间中国画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延续着一条脉络,但不论从审美、思想、技法、语言却都绝不雷同。这种变化的产生当然是因为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不同,这说明中国画的形式是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在不断的变化,是和每个时代一致和谐的。明清时期中国画一些脱离生活和时代、一味仿古的画风已然被历史证明是不可行而被近现代国画界大师所共指。

中国画的传承模式主要是在形势和表现上依赖对前人绘画的继承借鉴再加上对自然景物的写生观察和领悟,需要临写前人,融会贯通,然后对景写生,加入自身,独成一体。这就是说对景写生是中国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古人有“师法自然”足以说明。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自然,它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时变化着它的形象和色彩,所以中国画“造化为吾师”所面对的“师”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静物,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实社会。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是一个以早已为所有在中国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所接受并遵守的共识。但如何真正的去认识领略这句话的真谛,实际上现有的各种认识之间还是存在不小的偏差。

    这些年写生时有,写生使我从太行山脚的石板路走到大巴山顶的烤烟房,从烟波浩渺的碧海云山走到香烟缭绕的武山佛窟,既看到了极具天成韵味的山寨水乡,大有远古遗风的老镇古城,更看到无处不在的建设,转瞬即逝的更新,日新月异的城市农村,快速改变的山川面貌,我在气势恢宏、一日千里的祖国大地走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从艺术的空中楼阁走进实实在在的生活,每一次面对现实生活,都会感觉到那种新鲜,那种熟悉但又陌生,那种自心底油然而生的豁然开朗的激情。同时每一次我都会深深感受到要表现现代现实生活我所拥有的艺术语言的贫乏和错位,触景思考,感受颇深。

从一开始跨入这活生生的土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迎面展开,让人激动,让人振奋,让人想画,让人有那麽多的画可画。生活是艺术家的创作激情的源泉,一点不错。看着那些绝不枯燥、意趣生动而又绝无雷同的写生画稿,感觉那麽清新,为之动容。生活是一片沃野,只要在它上边勤奋的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是充实的,鲜活的,有生命,有神气,所以艺术来源于生活,且只能产生于生活。艺术又需高于生活,这是另一个问题。源于生活解决的是扎根,高于生活是开花结果,扎好根才能万紫千红,才能硕果累累。

既然艺术只能来源于生活,那么就有一个如何对待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问题。

在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我正在兴致勃勃的对着村边角落里的小石屋写生,一位抱娃的村妇对我搭讪道:是画画的吧,你们这些人咋这可怪,哪破画哪。她的话在我心中一震... ... 在四川大巴山随院内外众画家写生,看到那么多原始的风貌,古朴的民情,一起去的同仁激动雀跃,活动结束时的欢送会上巴中市长说到老区的现状,情深意切、慷慨激昂,现场很多的画家为之动容,甚至流下热泪,我们为市长的真情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在讲者和听众同时声泪俱下的时候,我们全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市长为之耿耿于怀、必欲取而代之而后快的却正是画家们为之激动不已的深山中的古老土屋、小溪旁的劳作山姑、残破的百年古镇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小路┅┅。这怪异的场景让我沉思。

┅┅

我觉得这些是现代中国现实社会给艺术家提出的一个问题,一个我们应如何认识生活,如何对待当代的问题,我们的时代在变,随之的是现实社会在变,现实生活在变,现实景观在变,而这种变化的速度之快又是以往不可比拟的,现在一年的变化可能是古人几十年甚至百年都难望项背,现在展现在画家们眼前的生活已远非昨日,景象万千,色彩绚丽,而中国画艺术来源于这样的生活——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生活,又要高于这样的生活,画家要表现这样的生活,还力图表现这样生活之后的生活,怎麽办呢?

80年代以来中国的开放改革国策已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中国已繁花似锦,绚丽缤纷,远不是往日的中国可同日而语,由于客观的发展速度大增,现实的变化太快,传统绘画形式面对今天的社会形态表现乏技,传统与时代的矛盾突显。中国画传统如何面对现代化的新世纪,如何在新世纪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发展,这是中国画面对的当务之急的课题。

毋庸置疑,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肯定是要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家园肯定是要以越来越大的程度改天换地,我们面对的一定是使我们以及世人眼花缭乱的繁花似锦的未来,这是任何人的意志都不可能改变的。所以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画,毫无疑问的理应跟上这飞快的改变和发展,并应走在着发展的前列,以起到中国文化对中国社会应该起的承启,凝聚,引领,启发作用。鉴于此,对于现代的中国文化人来说,我们要认准我们的源,把准我们的脉,在这个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沿这个脉络向前飞跑,要在数千年文明的基础上再向上腾跃,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

 

上一篇:新安画派研究的当下意义
下一篇:林语堂:也许只有书法,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作者:吴迅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延承传统 正视现代 面向未来——再谈艺术与生活]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