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卷本《中国工尺谱集成》出版

时间:2017年09月10日 作者:刘淼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作为文化部“中国民族音乐舞蹈杂技扶持发展工程”的重点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中国工尺谱集成》(10卷本),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集成被学界视为继《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琴曲集成》后,又一项考察中国民间音乐传承、见证民间音乐生态体系浩大工程的结晶。


    “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乐谱之一。唐代已出现大量手抄卷子,之后绵延不绝,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印刷乐谱。目前,各地民间乐社仍然使用,但大量抄本辗转相传、未有印刷,消失与损毁情况堪忧。为此,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2010年启动《中国工尺谱集成》编撰出版工作。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担任组委会主任,并为本书撰写前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民族乐团原副团长张振涛任总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李玫、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齐琨、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林林等担任编委。目前,《中国工尺谱集成》已完成第一阶段10卷的编撰工作,包括《总论》(1卷)、《北京卷》(2卷)、《河北卷》(3卷)、《陕西卷》(2卷)、《江苏卷》(1卷)、《辽宁卷》(1卷)。


    董伟在《中国工尺谱集成》前言中指出,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宝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激发薪火相传的机制产生深远影响。


    据介绍,《中国工尺谱集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民间抄本由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是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根据艺人演唱、演奏的乐谱,可以用以译解谱字写法完全相同的千年前的乐谱,从而恢复古曲原貌。二是学科价值。谱本不但抄记了大量曲目,还在封面、扉页、封底记下了传抄时间,有些还写有序言、曲目题解等,内容涉及宫调技术、民间信仰、乐社历史、乐师名录等,是研究一个地区民间乐社发展及相关问题的主要材料。三是人文价值。中国民间工尺谱因常年使用,大多没有封面,年代不详,但从纸张规格方面鉴定有百年以上历史,多为传世孤本,留存至今的谱本讲述了传承者与保护者的故事。



上一篇:移风易俗:汉代乐府的文化建构
下一篇:第四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将奏响
(作者:刘淼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10卷本《中国工尺谱集成》出版]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