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时趣 大有古风—— 唐朝轶书画小记

时间:2017年12月02日 作者:耀文星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唐朝轶是我的好朋友。其实在好几年前我就听闻了他的大名,而我们在08年才认识。在认识他之前,见他的文章,见他的书画,总觉得他应该是个老者,在见面的时候才知道是个英俊青年。与他交谈的时候,既惊叹他学识的渊博、见解的独到,还惊叹我们在师承上也渊源颇深。我毕业于贵州大学,他曾深造于四川书法学院,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聊起来才知道他正是本师姜澄清先生在四川书法学院任教时的及门弟子。而到了北京,我们也共同问业于程师大利先生、曾师来德先生,也一同备受几位老师的照顾。所以这样看来,我与朝轶兄是有着不解的缘分了。


  朝轶兄在书画艺术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很高的成绩,当然也包括获得了比较大的名气。可是在我眼中,朝轶兄更是个读书人。他读书很多,这一点在青年书画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还包括他不俗的文笔。实际上,中国书画艺术是与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对传统文化没有修养的人,也很难进入中国艺术的世界。朝轶兄热爱传统文化,一直以传统文化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指归,同时也在读书学古上下着踏实的功夫,这非常难得。对于书画家而言,读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心性的修持。中国书画是心性的艺术,古人讲与“性道相通”,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使心灵安顿的过程。朝轶兄就是这样做的,我与他交往,感觉到他为人安然有静气,其书画也是书卷清气荡漾与尺幅间。这一点很重要,既说明了他不同流俗,更是其前景的保障。


  朝轶兄的书法有晚清民国学者字的味道,脱息于何绍基、马一浮、谢无量诸家。同时,并参汉魏碑版,追求高古苍茫的金石气。当代书坛的风格指向总的来说无非是“流行书风”和“新帖学”两个大的路数,唐朝轶的书法在这里面来看可谓“异类”。他的字写的有古意,有书卷气,并且这么年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没有动摇,实际上他的这种状态深符中国文化对书法的认识。在喧嚣刊落之时,其价值也一定能愈加彰显,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只要中国文化还在,其价值标准和发展规律不可能以人力为转移。“学问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间寂寞繁华,孰得孰失,自不可与俗子道。


  近年来,朝轶兄也颇留意于绘画,山水、花鸟均有可观。特别是最近的一段时间,他勇猛精进,大有在绘画上大展手脚的态势。本来,八法通于六法,古人讲“书画同源”,书法家从事绘画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朝轶兄的花鸟师法晚清金石画派,朴茂遒丽,自非一般画手可比。而他在山水画似乎更体现出了他的艺术才情。09年秋,朝轶兄与友人方辉同游胶东,一路访碑,观四山摩崖,同时上崂山画了一批山水画写生。这个过程中,他似乎猛然开悟,对山水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这个基础上,他又画了一批山水画创作,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朝轶画山水进入的起点很高,他从书法线条入,从山川精神入,一下子进入了中国山水画最本质、最核心的领地。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索的,之所以很多人画山水画很多年都没有成绩,正是在这个层面没有进入。当然,这里面也有个人的才情与灵气,古人讲山情既我情,故而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灵气的或者心地恶俗的人能体味到山川的精神。朝轶在山水画上灵气的本质就是他对山水精神的体悟,在精神解领的基础上,以笔墨进行生发,这完全符合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当然,山水画的理法也不是不重要,只是说山水画的理法是为了山水精神服务的,是由画者的心性来统领的,在道的前提的求技,最终达到心手相畅,寄性笔墨,假道山川,一任天机自然流露,自可进入山水画的大统,有所大成。当然,客观的说,唐朝轶在山水画离这个境界还有一段距离,这里面有个时间的问题,因为解决山水画的理法问题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黄宾虹说“一艺之成,良工苦辛”,以黄老的学问境界尚且如此,何况我等。黄宾虹是朝轶兄和我都万分崇敬的大师,我想朝轶兄一定能以黄宾虹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师传统”、“师造化”这几条为旨归,在将来的时间里,不断的在山水画的世界里默默努力,脚踏实地的下笨功夫。“以生知之知志困勉之学”,朝轶兄天资卓越,我虽然质陋资薄,但在“志困勉之学”这点上愿与朝轶兄共勉之。


  清人丁宝桢曾有一联“观其为文不随时趣,与之定事大有古风”,借用此联评朝轶兄其人、其学、其文、其艺,正十分恰当。求古风、古意是朝轶兄在艺术一贯的主张。古人说借古开新,中国文化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立在求古意的基础上。“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相信只有在唐朝轶这样以古为追求的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下,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才能在当代存亡绝续,开辟出全新的境地。


上一篇:关于朝轶的画
下一篇:唐朝轶:神酣笔畅、妙造天真
(作者:耀文星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不随时趣 大有古风—— 唐朝轶书画小记]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