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艺术—中国式艺术思维的集中体现

时间:2017年09月19日 作者:刘轶丹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汉画艺术—中国式艺术思维的集中体现

大汉民族不仅有文字将其载入史册,而且还有一个图像呈现的世界让世人惊叹。汉画艺术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充分表现了汉民族审美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内容的特殊性。类似于图腾崇拜,它往往带有中国“根”文化特征,中国式的艺术思维赋予其很强的表现力,时代虽久远,却历久弥香。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汉画艺术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汉代遗留下来的重要的美术品,是一种混合多元型的造型艺术,依托于建筑,附丽于砖石,假雕刻的手段,表现出气象万千的画面。不仅存世数量多,而且内容涵盖宽、分布范围广,涉及图像学、比较艺术学、考古学、金石学、乾嘉考据学等领域,对汉画艺术的研究时常要跨学科、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穿越时空,古今对话。画像石和画像砖通过一系列故事表现内容,把繁杂的生活场景升华为艺术形象,犹如一部气势恢弘的史诗和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图像史书,不但反映了汉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而且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想象奇异的神话世界,为这一艺术形式打上时代烙印的同时也表现出中华文明几千年不断线,民族文化脉络难以割断的伟大历程。

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是雕刻在祠堂、墓室、汉阙上的石刻艺术精品、我国最早的浮雕艺术,它是汉代人“以石为纸,以刀代笔”的典型范式。为什么在汉代会出现“镌刻在石头上的艺术”?想来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挥想象力和聪明才智的完美体现:既实用又美观、既构筑又绘画、既创造又装饰、既载史又言说。汉代这种大规模地在石质建筑上以壁画的形式表述历史和表达愿望的方式前所未有。这样大规模的石刻艺术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其一,社会生活。包括谒见、宴享、庖厨、车马出行、乐舞百戏、历史故事、生产劳动、战争狩猎等题材。

其二,自然景象,包括花鸟鱼虫、草木山石、日月天象等题材。

其三,神话传说,包括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等神仙、祥禽瑞兽等题材。

内容丰富多彩,造型古拙朴厚。想象力的发挥在汉画艺术的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作品中各种形象的出现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易带给人直观的感受。人物表情动作刻画地传神逼真;车马出行等大场面的把握注重整体感观效果,气势恢弘,场面壮观;历史故事擅于捕捉主要场景,从画面布局往往即可辨认人物关系及地位尊卑;自然景象的描绘立体生动,飞禽走兽往往形象夸张给人以震慑,欲起到辟邪镇宅的作用;古人对日月星辰等自然气象感到神秘莫测,对“天”的敬畏超过对人的本身,认为“生死在天”,画像石中日月形象的出现,表达了古人对“天”的崇拜和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祝愿。在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各种神怪的形象也很多,大都是传说和想象带来的灵感。这些神话故事带有历史的影子,但不是真实的历史。通过神化和虚化,表现出人同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画像石和画像砖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诉说展示着中国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重仁孝”是中国式艺术思维的基本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思维形式的缘起。重人伦的思想意识在华夏民族大脑中带有神秘色彩且真实而独特地反映出来,并集中体现在汉画艺术的经典创作中。

随着秦朝的灭亡,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带来大汉民族国势的日益强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统一思想的同时,也随即拉开了厚葬之风的序幕。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丧葬礼仪,“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视死如生”的信条影响了汉族人民的行为模式和处事方式。

“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入人心,而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理解、认识带有局限性,人们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来解释一些现象和变化。

于是就出现了伏羲女娲、西王母和东王公等各路神仙的形象,人们将其作为精神寄托,赋予人文内涵,并对其顶礼膜拜。期待“福寿安康”、“长生不老”,生前身后都能享受荣华富贵。一些汉代富绅弃俭入奢,借着“仁孝”风潮,开山凿洞、雕石造砖,厚葬之风悄然兴起。

两汉时期厚葬的规模和程度超越了其他任何时代,甚至到了为造冢茔而变卖家产的地步。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就是在这种风气的催化下诞生的,因其不易损坏,能使墓室“永固”,便作为装饰和纪念伴随着墓室、祠堂流传下来,成为了不起的汉画艺术。

中国式的艺术思维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辩证思维。反映在汉画艺术中就是在塑造各种形象时蕴含的或儒或道的哲学思想。这种辩证特性突出表现在它的整体思维。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整体包含的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天人合一”即是这种整体思维的根本特点。老百姓总是愿意相信“天”能主宰一切,能拯救人类,天意暗示着人意,天、地、人处在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浑然一体。正因为创作中蕴含的辩证思维,一些形象和现象才变得不难理解。

汉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或雕塑,它的艺术涵盖范畴广大而精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绘画的形式、雕塑的手法,带有语言符号性、纹样装饰性、民族艺术性,到后来出现画像石和画像砖的拓片,则成为中国版画的滥觞。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既有独特的个性,又能巧妙地融合在总体的艺术共性之中,容五湖纳四海,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承载力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汉画艺术使得诸多艺术可以和谐共生,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统一。最早出现汉画像石的西汉时期,是诸侯割据混战到国家一统、和谐稳定的大同时期。画像石和画像砖作为应时而生的艺术,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发展趋势有所反映。无论何种表现方式、何种艺术手法皆从不同侧面烘托出汉画艺术返璞归真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由于艺术的包容性,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对今天的影响是与时俱进的,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等创作,都有对汉画艺术的借鉴和发展,会将这独特的艺术思维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汉画艺术,作为中国式艺术思维的集中体现,作为汉代社会的典型性文物遗存,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首先,汉画艺术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它记录并再现了历史,考古学家发现和发掘了古代墓葬,考察了墓葬的形式和画像石的布置,以及具体的历史年代,由此判断墓主人的生前身后事。历史学家以此为个案,与其他资料进行对比、综合、分析,进而获得有关的史料,可以说是认识历史的一个过程。在此基础上,既可以做丧葬文化的研究、建筑艺术的研究、雕刻艺术的研究、宗教艺术的研究,也为其它各种学术研究,为补史料之不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物参考,对于研究汉代文化及中华远古文明都具有极高价值。

其次,汉画艺术具有审美价值。汉画艺术标志着我国绘画艺术的成熟,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凝结了汉族先人辛劳与智慧的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主体意识在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是比一般思维发挥着更为自由,也更加灵活的审美作用。不仅将中国式的艺术思维完美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作为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艺术奇葩,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和艺术上的享受。

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在美术史上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时间上领先于敦煌艺术,甚至在艺术价值上也比敦煌艺术更胜一筹。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林风眠赞叹道:“汉画像石是中国绘画之大宗也。汉朝的画像石应该是中国艺术的主流。”评价甚高。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那奇特的想象、巧妙的结构、严谨的造型,是原始美和原始野性的释放,是民族集体意识力量的体现。

最后,汉画艺术还具有经济价值。提到汉画艺术的经济价值,就不难想到它的收藏价值,二者密不可分。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还是画像石、砖的拓片,任其以何种艺术表现形式出现,收藏价值都是不容小觑的,这源于它的价值内涵。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媒体宣传力度的加强,汉画艺术的自身价值越发显现,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神秘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入到收藏、研究的队伍中来。出于喜爱,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执著而坚定,使得对画像石和画像砖的收藏颇具规模。实现自我爱好的同时还获取了经济效益,一举两得。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艺术。大汉民族崇尚文化,与前朝相比,相对宽松的政治统治、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对优秀文化的借鉴和发展、上行下效的风气等因素都促使汉代的艺术创作日趋繁盛。正因如此,才形成了汉代文化争奇斗艳、繁花似锦的局面。汉画与汉赋、汉隶等这些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大汉民族文化精华一起载入史册,千百年来仍令人回味无穷。

汉画艺术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式艺术思维的集中体现。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汉画艺术是大汉民族最为精华的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且对整个世界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相信它的能量和价值在未来将会得到更大绽放。

上一篇: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卷》
下一篇:书法是文化、文化需要沉淀!
(作者:刘轶丹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汉画艺术—中国式艺术思维的集中体现]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