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成就了马书林

时间:2017年09月04日 作者:王梅芳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著名画家马书林先生提到自己的绘画时说:“是京剧艺术成就了我。”这句话让我动容,借来做了标题,这句话在我听来,更有穿刺力,因为他的低调、含蓄和谦逊,让他的力量、功力和智慧都藏于京剧艺术之后。除了他的态度之外,他说的话也是精准的:一方面中国的京剧里面,可取材入画的故事,应有尽有。另一方面马书林以京剧大写意画名世,他让京戏以绘画的形式走进了当代生活,因为他的别出心裁,事实上他成了京戏绘画创新派的领军人物。由此可见:他与京剧艺术实际上是相互成就的。换一种老套的说法,他与京剧艺术之间的相互成就,是一种宿命。

原本马书林的艺术实践与京剧艺术不怎么搭边儿。1978年全国高等院校恢复考试的第一年,他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在那里,他不仅打下了扎实的写实造型功底,而且师从王义胜先生研习工笔花鸟画。他的成名作《向天歌》入选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并获铜奖,继之,则有《弄春晖》、《银梦》、《冰清》和《玉洁》等先后入选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他的这些工笔花鸟画作品,将空间的写意性和禽鸟造型的写实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禽鸟刻画细微深入的造型中追求虚幻、迷离、清幽的境界。也许他在当时也没有意识到,真正给他带来审美震撼的不是这些唯美的工笔画,恰恰是代表他思想与性情的大写意京剧戏曲画。

马书林选择京剧这个题材,作为主流的绘画方向,并且在京剧戏画里展现了人类诗意的想象力的无限性,这种展现在任何时代都能激发读者的惊奇和欣悦。在京剧里面,有繁华、幻灭、情爱的空灵与哀伤,有生命的寂寞与傍徨,读马书林的京剧画,已不再是欣赏造型的美,也不是寻找故事,而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聆听与再现。我觉得他看重不是当下的商业价值,他关心的是他自己在美术史上是否有所突破和贡献,所以说,已经成为走到高寒处的京剧,会在马书林的笔下,展现一个新的未来。

大家都知道马书林起家于工笔画,王义胜先生提到马书林的成长时说:“马书林在大学期间创作的《向天歌》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就获得了铜奖,那可是辽宁省国画作品参赛中唯一的一块奖牌呀!从此,他就越战越勇,频频在全国的大赛中获奖,最有影响力的是国画作品《鹅 鹅 鹅》,我在他的画册出版的序言中写道:‘以简练的笔墨,描绘了生活中常见的鹅群列队引颈高歌的节奏和韵律,以推陈出新、超凡的个性打破了常规花鸟画的定势,作品于清新中饱含时代性,并具有深层的精神内涵和崭新的境界,令人赏心悦目。当时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南京分展区备受瞩目,呼声甚高,受到的理论家、画家的好评,并作为为数不多的作品被选送到中国美术馆参加优秀作品展。’正是这些获奖的工笔画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位置,开始闻名全国。”

时隔多年,我回头看他的工笔画:有大局之从容,而非细节之挥霍,从而脱离了工艺水准,具体地说,马书林的工笔绘画,在章法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构成,笔墨上加入了他对中国传统写意的理解和实践,又在视觉上达到新颖。而他的京剧戏曲人物,不似之似,我看着有点邪,有点涩,有点辣,有如徐渭、八大山人、虚谷的精神内核。京剧人物衣袂飘飘,线条洒脱,笔墨淋漓。晃动的光影和流动的光阴,癫狂而孤独的京剧戏曲人物,都被他春风桃李一杯酒,潇潇洒洒地泼到了宣纸上。细细品味下来,品得那狂野中的规则章法。

     马书林的京剧戏曲人物画,看起来轻松,想必他创作的时候也没有呕心沥血之感,是他的内心之自然流露,一团元气的神来之笔。有点像王羲之的《兰亭序》,不费力气,也不刻意,完全是自己本真的释放。除此,这些京剧戏曲人物还好玩,好玩在有余味儿,看完了还惦记着,人影绰约,不是十分看得清楚的面貌,但是看画的人心里明白:他画出了义气,画出了寂寞,画出了怨与恨,更画出了没有完成的或者来不及完成的爱,这些故事,中国人明白在心里,这就是余味儿。江流石不转,京剧里唱的故事,今天只是换了服装,仍然在人世间上演,看京剧的人,看京剧戏画的人,难免勾连自己,而迷上马书林这京剧戏曲画。

马书林让我有出其不意的感觉,他在工笔画上打出自己的一块天地,多么不容易,照常理,他将继续走下去,但是,他不走,像小孩儿玩游戏,玩够了,一脚踢开,回家吃饭去了。他在写实的工笔画里完成了自己,掉头开始玩写意,玩文化,玩自己的思想和性情,中国的京剧戏曲,就是中国的文化史,这对他来说,是享受,也是易如反掌,写意的、抽象的东西,都需要高超的刻划具体形象的能力,所以,他之前的工笔部分,算是给现在的大写意垫底了。他现在画画不打草稿,意在顺其自然,更在出其不意。这样始终把自己处于自然创造的新语境之中。

他说:“每当一个阶段的打破,都需要胆识和勇气,需要敞开胸怀,真情才有可能淋漓尽致地释放。回头看来,我画的是我。”是的,敢于舍弃自己的已经修成的康庄大道,重新开辟一条大路,那是除了胆识和勇气以外,内心还要有更多的东西来支撑他的建设力。

“我画的是我”这句话,一句话说出来了他艺术实践的本源,他画的,不仅仅是客观的存在,而是已经在用艺术表达自己的心境。此话一出,灯火自明,高下立见。看见这句话,我才陡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舍弃了给他带来滚滚荣耀的工笔画,转而投身于京剧人物的创作中去了。他是在物质的社会里完美地做回了自己。

王义胜先生经常跟我提起他,我说:“你好厉害,教出马书林这位出类拔萃的学生。”王义胜先生说:“这样的说法不正确,他是我的学生,但是,他的优秀与我没有关系,我教一辈子书,学生那么多,为何独独马书林出类拔萃?所以他的厉害,那是他天生具有绘画才能的高手,像种子一样,发芽了就一定能长大,我只是在他长大的过程中尽了尽园丁的职责。他聪明、勤奋、仗义、有办法、有担当,天生具有一种领导能力,鲁迅美术学院附中,是马书林一手创建起来的,他是首任校长,这种能力是走到哪里哪里亮,祖国处处有亲人。这都是他天生的,他的亲人也很厉害,他的妈妈是沈阳市的劳模。他更是劳模,这样他才能在那么繁忙的工作之余做出这样杰出的成就。”

王义胜赞赏马书林,马书林也以自己师从王义胜先生为骄傲,在2012年他的鲁迅美术学院的个人展览上,他单独提名致谢的老师只有王义胜先生一个人。

在王义胜嘴里厉害的马书林,他的亲人与我在生活上有交集,他幽默风趣的姐夫赵杰先生是辽宁省政府参事,张学良研究专家,我们时常在一起活动,也时常提起马书林;更因为有了赵杰先生和王义胜先生的缘故,我对马书林的信息格外关注,他走红江湖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沉默的读者,然后他就被调到北京,任中国美术馆的常务副馆长,所以,我没有机缘在生活里与他交集,看他作画或者谈画,只能通过他的画,在东北遥遥注目远在北京的他。

对东北的美学意境而言,纯洁简美的东北冬天,就是积淀最厚的雪,同样,马书林的美学世界也是:洁净、厚实、诗性与灵动,正是东北漫长的雪季,哺育了这种清澈的生命美学。促使马书林绘画风格的诞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各个不同的时代精神,都与辽沈大地密不可分,与鲁迅美术学院密不可分。他有典型的东北人的奔放和阳光,算是我们辽宁人在北京的艺术家中重量级的人物了。马书林高挺颀长,有一张俊美带点忧郁的脸,他的性格本质上来自东北大地的性格,东北地区常给人以辽阔、稳定、丰盛、祥和的意味,但是,马书林的画,尤其是京剧戏画系列,呈现了一种迸发的美妙,像东北春天的大河,飘满了互相撞击的冰排,以令人激动的速度与激情流向大海。与具有丰饶储备的东北大地一样,马书林的精神储备也是相当地丰饶,才有了这出乎寻常的爆发力,他是东北知识品格和人文精神的大骄傲。同时他在国粹中习艺,又比别人多了几层人文修养;在中国美术馆做收藏和展务工作,又练就了他的达练与明澈;美术学院工艺系打的底儿,工笔国画训练出来的功夫,所以他的京剧人物造型非常大胆。他由辽北知识青年点的点长、到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主任、鲁美附中的校长、鲁美的副院长、中国美术馆的副馆长,一路走来练就的气魄、胸怀与慈悲,统统在画之宏阔的气息里飘出来了。  

  马书林这样一个在艺术的江湖里左右驰骋的人,又有一件让我感到出其不意的事情:我在马书林画册的自述里,看到他对夫人的赞美:“一生值得快慰的是得一奉献型的良友式的贤妻,读书甚丰,修养颇厚,通达事理,帮体慰心。每每遇到不顺心不顺意之事,总能及时得到善解人意的宽慰。”她以才华滋养着她这个创造力极强的爱人,以柔情与美德消解了马书林世界里,假恶丑对他的侵蚀。更重要的是马书林能看到并赞许夫人对他的贡献!艺术需要这样的伴侣,马书林的绘画会因她的加入而愈发地迷人和璀璨。


上一篇:国风戏韵——马书林戏曲人物画新境界探析
下一篇:在是与不是似与不似之间——马书林先生戏曲人物之新创
(作者:王梅芳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京剧艺术成就了马书林]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