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资本2010年中国投资峰会讲演辞《中国画的认识及欣赏》

时间:2018年05月30日 作者:吴迅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什么是中国画   (概念)
中国画的历史     (简单介绍)
近现代中国画的主要流派   (系统介绍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流派和代表人物、艺术特色、代表作)
现代中国画的欣赏要素    (结合现代中国画各种思潮及代表人物、作品讲欣赏中国画应关注的几个要素)
现代中国画发展的走向及需注意的几个因素   (联系中国社会现状及发展方向提示中国画今后的走向)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非常感谢IDG资本2010年投资峰会的邀请,非常感谢杨飞先生。
今天在这里占用大家宝贵的时间来和大家来谈中国画艺术,我首先表示感谢。
什么是中国画,简单的说就是用中国式的毛笔用墨水色在宣纸、绢及其他介质上作的画就叫中国画,也叫水墨画。这种绘画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是中国特有的,所以国人将其称为国画。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积淀,从商周礼教、孔孟老庄、直至儒道学说成为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主导,而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和艺术审美理念,也就使国画创作和欣赏有了特定的审美趋向。比如说传神造境、诗情画意、造型趣味、笔墨功力等等,这都是欣赏国画的要素。
在谈论如何欣赏国画的话题前,首先先让我们大概了解一下中国画的发展。  
我们的先人在七千年前就开始了摩崖石刻纪事, 这就是最早的绘画雏形。随之陶器的运用,彩陶纹饰绘画带来了审美和造型概念的产生和发展,青铜器的出现是中国艺术审美取向的一次升华,不论是器形设计,还是装饰纹样都在当时乃至今日达到世界顶级高峰。秦汉时画像砖、画像石的出世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绘画造型观念的提升和艺术审美的深化。随着毛笔的出现,中国绘画书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给今天的中国画奠定了基础。最早的画是画在帛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遗存最早的是长沙子弹库一号墓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帛画,《御龙图》《龙凤仕女图》,距今两千四百多年。还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也是较早的中国绘画文物。这是我们能看到的中国画形式的开始。
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山水画、花鸟画的雏形,国画分科从这个时期开始,这个时期,同时产生的还有中国古代对绘画的理论提升归纳,提出最早的对绘画创作的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到唐代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对中国画在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20世纪以后的近现代,中国画更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撞中,中国社会的变革中,以及社会大潮的冲击中不断变革,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各种流派,各种思想,各种表现,各种技法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当今,中国画出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在指导思想、创作理念、表现方法等方面空前活跃,异彩纷呈的局面。
20世纪到今天,中国社会是一个社会文化大变革的时代,中国尽力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的历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社会主义改造、文革、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等时期,随着社会的大变革,中国画较之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20世纪后画家大量向城市内聚集的现象带来了画家彼此了解,相互影响,互为沟通融合,国画中的书卷文雅气少了,与政治和商业社会的融合多了,政治倾向和商业气息浓厚了。近代美术教育的改变:西方美术教育形式的被引进,(这主要指光绪32年即1906年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的建立,这标志着中国院校美术教育的开始。从此中国画教育由过去传统的师承教育到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并存逐步发展到以院校为主的学院派教育。)这对20世纪至今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对是错众说纷纭,但不容置疑的是这使近现代中国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20世纪到现在中国画的发展变化是中国画历史中少有的。
中国画在历史生就存在各种流派,我们只粗略说说20世纪以来的几个主要的学派。先看看20世纪中国画家的几个大类:        20世纪中国画家的类型:
  1.  传统型画家: 在中国画传统根基上发展中国画的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吴湖帆,等。他们认为:中国画自成体系,有生命力,应和西方艺术拉开距离。坚持自己的传统和特点,和西方艺术是互补的关系。
2.  融合型画家:
借西方艺术来改造和发展中国画的画家。如高剑父、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刘国松等。他们认为传统中国画虽历史悠久,有它的灿烂辉煌,但明清以后创造力退化以至消失,因为明清后的中国画太过于强调临仿,只有引进外来艺术才能挽救中国画的颓势。开始中国画的新纪元。
3.  从传统走出来的画家:
他们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某些因素,对中国画传统有所分离却没有分开,如张大千,他晚年借鉴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自由画风,独创了与传统不同的泼彩画法。但他的传统功力相当深厚,所以他的艺术面貌还是中国传统。
4近现代还有一批从传统走出又回归传统的画家:
他们多是习学西画或中西兼学的,但最终回到以传统为主的画家。如李可染、石鲁、朱紀瞻、黎雄才等。第三第四类的画家都不同程度的借鉴了外来艺术,对传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的作品整体上是传统的,又吸收消化了外来的因素,他们比传统型画家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不固执于墨守成规,而比融合型画家又具有更深的传统情结合更坚定的文化本位立场。他们对现代画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20世纪充满着各种类型中国画尤其是传统型和融合型之间的争斗,但界限并不很明显,
 20世纪中国画的主要流派:
1、传统四大家: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人是20世纪前五十年具有非常影响的传统型画家,他们和张大千、傅抱石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启发于外来艺术但在整体上还属于传统型的画家)一起基本上延续着被当时称作是“革新派”传统(非正统传统)的创作风格,他们以复古为革新,变故同金,自求新格,是近百年中国画最辉煌的成就。他们立足于传统根基,在艺术上达到非常高的非常完美得境界。但他们在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审美要求上相对薄弱。
2、岭南派:  
20世纪最早推行“折中中西”的广东画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被后人称作岭南派。他们原都是广东画家居廉的弟子,对传统写意尤其是写生法、没骨法、撞水法下过很深的功夫,后又都留学日本,接受过近代日本画家的教育和影响,他们借鉴外来得艺术但又保留中国画的传统用线,使得他们的画在当时具有时代感和新鲜感。第二代岭南派画家如黎雄才、赵少昂、关山月、方人定、黄少强等,也大多留学过日本,但他们的作品差异很大。这两代岭南派画家,是本世纪群体性最强,持续的最久的新国画画派。
3、徐悲鸿学派和写实水墨:
徐悲鸿(1895-1953)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惟妙惟肖”是他在20世纪提出的中国画衡量标准。他全力推行学院式的写是观念和方法,以西方素描为中国画造型基础,他的这一改革对20世纪中国画尤其是人物化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彩墨肖像、动物、花鸟等)在20世纪自成一格。他弱化了传统的笔墨,造型精准,于传统水墨画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画法相去甚远。这个学派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学派,产生了很多非常有影响的画家,蒋兆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适当的素描明暗加强调结构的线描来刻画人物,更生动的表现了人物表情、更深刻的表达了人物内心世界。他的这种方法是50-70年代最流行的中国画形式,成为当时中国画水墨人物教学的主要模式。吴作人、叶浅予以及他们的弟子如杨之光等,还有以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为代表的“新浙派”人物画家,以刘文西为代表的陕西人物画家,以王胜利为代表的东北人物画家。与徐派有一定联系的还有黄胄、程十发等。
写实水墨画是指50-70年代在徐悲鸿学派写实方法和苏联现实主义方法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画写实水墨画。这种画法吸取了素描的写实方法和技巧,突破和发展了传统中国人物画,这原是可喜的一种探索和进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画法迅速僵化了。80年代后这种画法逐渐淡出了中国画坛。
这个学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向传统回归的现象,如浙江美院50年代便开始了对素描教学的改造,将水墨笔意笔法融入写实人物画中,形成了重视笔墨的一个派别。李可染在50年主要做写实山水写生,而到后来他逐渐转向了水墨笔意的创作。70年代后期最出色的写实画家卢沉、周思聪也都超越了写实的画法而进行了新的探索。
4、林风眠和“西法中用”
林风眠(1900-1993)和徐悲鸿都是借鉴西方艺术改造中国画的先驱,但他和徐悲鸿对西方艺术借鉴的切入点不同,徐悲鸿是引进了西方古典写实艺术而林风眠则是借助了西方现代艺术。他提出了“调和中西,创造新艺术”。西方古典美术太过死板而中国古典文人水墨又太柔弱,主张将西方现代艺术和汉唐艺术的强劲相结合。他的彩墨画就力图将西方印象派、表现派甚至立体派的结构方法和汉唐艺术的线描及中国民间的造型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通过对静物、风景、仕女的刻画,把生命的体验和人生的痛楚融合进冷寂得诗意之中,他是迄今为止把中西艺术结合运用得最具深度和最富感染力的画家。他利用中国画的材料和方法作画,而他的画中的形式结构和光色的运用又结合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方法。他是迄今为止把中西艺术结合运用得最具深度和最富感染力的画家。林风眠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中西结合应注重借鉴基础上的创造,是思想文化的借鉴和融合,而不仅仅是形式语言和技法的挪用。
以西法中用来探索改造中国画的画家还有同时代的刘海粟、当代画家黄永玉、刘国松、吴冠中、周韶华、石虎、以及后来的古干、田黎明、卢禹舜、石齐、前卫画家中作这种探索的人就更多了,代表人物有古文达、徐冰、王鲁岩等很多人。他们或以抽象方法画水墨;或改变中国画的材料和工具,以拓印、拼贴、喷撕、水印等方法制作肌理;或着意于点、线、面、墨、色在形式上的组合;或将中国书法融进抽象表现技法之中,他们的探索使中国水墨画出现了一个艺术语言丰富、创作思想开放、作品风格多样、个性张扬、介质不拘的崭新的面貌,出现了很多走出传统国画格式之外的新型的中国画作品,画面效果已远不是概念中传统国画的面貌,可以说这些作品或多或少远离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格式,扩展了国画的范畴。
5、海派结束后上海画家群:
吴昌硕的去世标志着形成于晚清的“海派”的结束。但在20世纪前50年中,上海市中国最为开放的经济文化中心,那里集中着一大批持各种主张的画家,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继承着海派适应时代、强化个性的自由传统。著名吴氏弟子或与吴派有深刻渊源的人物有王一亭、程璋、王个簃、张大千、来楚生、吴弗之、诸乐三、唐云、刘海粟、朱纪瞻、陶冷月、丰子恺、关良等。在北京的陈师增、齐白石也深受吴氏画法的影响。  
20世纪中到21世纪的今天,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国画沿着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直至今天,走了一条艺术为政治服务,艺术为工农兵服务;八五思潮;新文人画;实验水墨;直至今天的中国画正本清源说的提出,可以说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各种理论纷至沓来,表现手法千差万别,创作风格五花八门,同时产生了一大批活跃于艺坛的画家群,这是今天现实存在,大家全都知道,这里就不多说了。
下面谈谈关于国画的欣赏
中国画的提法是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进入到中国以后国人为区别于油画等外国绘画种类而出现的对中国本原绘画的称谓,简称“国画”,在古代没有这样的说法,一般称之为丹青。
传统的丹青绘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受古代中国社会及中国儒道礼教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派生出很多新的表现方法和创作技法,比如指墨,撞水,泼彩泼墨,撒盐,叠彩等等。 这些我们在当代国画作品中都看得到。
我们谈国画欣赏,要说出一条统一的标准定一个衡量的框框是不准确的,因为艺术的评判不同于其他领域,艺术的标准不是恒定的,艺术的发展方向是多向的。由于艺术发展的这个特性,所以对艺术的理解和判定从来就不是统一的,对国画作品的审评也是不同的。这里我只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凡是艺术作品,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艺术语言。它是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表现手法和形式结构。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它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造型手法。在国画中主要指用线、笔墨、色彩、构图。绘画中的这些因素,会反映一个画家的功力、修养及创作能力,是我们欣赏一件作品首先接触的部分。艺术语言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具有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语言的运用,对画家创作的画面效果起着直接的重要作用,画家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出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将这种感受传导给观众。由于艺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艺术创作者十分重视对艺术语言的研究和运用,也都十分重视艺术语言的创新和探索。在当代国画家中,对个性化艺术语言的探索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有将画家艺术语言个性特质归总到大的方向和范围中,在大前提下进行自我艺术语言的修炼,也有将个人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发挥到极致,他们突破传统理念,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伸展到传统表现范围之外,出现了很多全新的语言形式。
第二是艺术形象,它是艺术作品的内容美。美术作品主要塑造视觉形象、它直接付诸欣赏者的视觉感官、因而特别富有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而艺术形象是因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见解和认识而不同的,同样一个对象,不同的画家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是不一样的,这里就要看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观众对艺术家观点的认同了。
第三是艺术品表现出的意境,这是国画创作的中心,是这幅作品的灵魂所在,是画家极尽全部心血为之努力的目标:意境是指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层的画家对世界的认识、人生的感悟,包含着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画家对艺术形象、艺术典型或境界的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而艺术品最打动人感染人的也就是意境,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强调意在笔先,强调造境,强调传神的道理。
所以看一幅作品,首先看他给你传达的意境,好的作品带给观众的韵味是无穷的,它通过画面表现出的内涵是会打动人的,你会感觉得到在画面之中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也能体会得到画外之音。其次是画面的形象是否耐看,是否鲜活,是否生动,是否美。当然,讲到美,这又是另一个话题,就是什么是美,怎么理解美,美并不一定是好看的,这个问题不在这里讨论。再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语言是否有格调,是否有功力,是否有修养。
绘画是有层次和品位的。中国古代画论把画品分为许多层次,笼统地说就是神品、能品、妙品,然而层次品位是一些很虚的概念,到底什么是神品,怎么区分能品,如何认识妙品,尤其是当代国画作品如何按品定位,因为世界观存在的差异,追求的不同,以及个性趋向的分歧,所以这是个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话题。但是多看多接触,提升修养是最好的途径,这就象看瓷器,除了增加知识、增加修养外,眼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说得有点复杂,简单的说只要注意几个方面,我们对国画的理解和欣赏就会深入得多。
一是功力,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越深,尤其是用笔,功力深者用笔苍劲有力,老辣雄厚,线条古拙,雄浑生姿。其笔墨运用、线条张力,画面组织、意境创意都会表现出作者功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表现,这就是功力。近代画家像齐白石,李可染,朱辑詹,崔子范,李苦禅等人。这些人的功力让人难望项背。
二是功夫,一个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创作心态,对作品倾注的感情、精力、时间等等,同一画家,同一时段,创作出的作品在水准上很可能截然不同,这就是所作功夫到不到所至。 画面的整体形象,就是用功的具体表现,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用功的影响。功夫不是用时,而是用心,写意画有很多是逸笔草草,但那决不是随便来的。齐白石的画看上去寥寥数笔,但里边说的却很多,那是下了大功夫的。
三是个性,古今中外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无一例外都是个性明显,风格独特。艺术上是否具有独特风格是艺术品是否具有永久生命力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艺术是张扬个人性情、申明个人理念、表达个人思想、舒发个人情感的,因为每个人生活阅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世界观不同,思想方法不同,所以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对事物的表现一定不同,又因为艺术创作张扬个性,所以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一定是非常强烈的表现自我,其作品面貌、创作手法、艺术语言一定不同于他人。开宗立派,标新立异是世界成功大师的共性。
四是影响,一件国画是否有价值还要看画家的影响力,画家的影响力在现代有几个明显的现象,一个是纯艺术产生的影响,就是通过作品的品质赢得大众的认可而具有影响力,一个是显位与社会活动再加上作品的品质相托产生的影响,一个是通过显位与社会活动频繁获得大众的熟知而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现代中国画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真正影响是要经历史的证明时间考验的,绝不是一时鼓噪,绝不可人云亦云,更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比如国外的梵高,中国的黄秋圆,陈子庄,李伯安。现在的中国画的影响大小是看市场的追捧,而市场看得因素却很复杂,已不单纯是艺术的品质,而是有很多的因素,其中有些并不是艺术本身,像位置和层面,有点像影视界的出镜率。当然这也不奇怪,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现象就屡见不鲜。现代中国随着科学的发展,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再加上世风学风良莠不齐,所以现代的社会上流行的影响真正纯艺术价值含量的多少是值得商榷的。
五还得看存世量,这是中国画在现代中国发生巨变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存世量的多少肯定会影响艺术品的价值,大家都很熟悉的李苦禅和李可染,一个是当年山水画巨匠,一个是花鸟画巨匠,两位都是学科带头人,分量和影响不相上下,然而到现在,在市场上的反应却是天壤之别,原因固然很多,但流到社会上的作品数量多少也是一个原因。苦禅先生作画比可染先生快得多,必生画作也多得多。再就是范增先生,他的画很快,但是他每年只流向市场有数的几十张,而且必是通过荣宝斋,这也是控制存世量的意思。但这也不是绝对,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现象在我们这个特殊的年代就是会有,刘大为画画很快,而且存世量也很大,但就是为市场所追捧且经久不衰,这就是上边第四点讲到的问题了。
最后还有一点个人观点,那就是中国画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发生大的变革,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变越来越快,中国正发生着自古从未有过的翻天覆地的改变,近三十年的发展速度是五千年发展速度的倍数,所以中国画现有的传统表现观念表现手法都将无法适应社会表象的转变,将无力表现现代中国,所以中国画的传统理念和观念都将现代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必将现代化。这是中国综合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必然的。所以对当代国画的欣赏也要有前瞻性。


谢谢大家

 

上一篇:真诚最能打动人——访中国画研究院专业画家吴迅
下一篇:关于生活与艺术的随想
(作者:吴迅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