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寻那心中的“市井”和理想的“田园”

时间:2018年05月21日 作者:贲绍勇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一、关于我的乡土“田园”画创作

在我的艺术生涯中,农村乡土题材的“田园”画创作占有重要地位,陆陆续续陪伴我走过了近三十个春秋。虽然正式创作是始于我的大学毕业创作作品,表现的是以陕北高原农家生活为题材的系列创作。但要追溯我对农村乡土题材的热爱和关注,就不得不提及我的童年。上小学以前在东北农村度过的那一段生活经历与生命印记,它是那么鲜活、真实,让我至今难以忘却。
正是童年那段生活让我对农家院、自留地、老果树;炊烟、柴禾垛、大灶台、小火炕、鸡、鸭、鹅、狗、猪、马、牛、羊……诸如此类这些农村特有的符号是那么熟悉,有种说不出的感情。
这些年,每当到农村去写生,所到之处,见到的那些忙碌的农家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会主动热情地同你打招呼、与你拉话,从没有陌生感,就像自家人一样。这让我仿佛又看到童年在东北农村见过的那些大爷、大娘、哥嫂、弟妹们。如果你走进他们的农家院,他们会主动地把你让进屋,拿出他们平时舍不得吃的食物往你手里塞。他们待人诚恳、热情,善良、厚道。正是这些美好的品质打动着我,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一面,这也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所渐渐缺失的最宝贵的东西,同时也成为我做人的根本和准则。
在我上小学前,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我,就把我送到农村大姨妈家。农村生活细节像一本美丽的画册在我眼前展开。农村的土房和院落,山里的山花、野卉和田里的蔬菜、瓜果,以及满院子跑的鸡、鸭、鹅、狗……,这些都是我这个出生在大都市里的孩子从未见过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好奇而充满诱惑。这里的葱郁的大山,蓝蓝的天空,山脚下清澈的河水,还有那么多好看的小鸟、飞虫,以及满眼望不到头的田野……我每天都像个出笼的小鸟,无拘无束、兴奋地和小伙伴们撒欢儿的玩。今天和大哥哥到后山上去放马,明天和邻家的孩子到野泡子里去摸鱼,后天爬上别人家没人看管的果树摘果子吃……。
乡村生活让我这个城里的孩子乐不思蜀,忘记了一切。当父母去接我回城时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我从大姨妈家带回城。以至于我很久都没有把“时差”倒过来。上学后,每每到寒暑假我都会嚷着去农村大姨妈家。农村的一切美好记忆已在我童年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它也为我后来的绘画创作埋下了很深的“田园”情结和生活积淀。
考上美院后,我去过许多地方的乡下写生,但始终忘不掉那令我魂牵梦绕的小山村——吉林省九台县那个地势较洼四面环山的“夏龙沟”村。虽然后来听说那里由于当地要建水电站,大部分人家都已搬迁了,我大姨妈家也搬到了离县城很近的地方住了,后来,九台县也变成九台市了。无论它变成什么样,“夏龙沟”村作为一种精神家园,它早已驻进我的心底,同时也一次次记录在我的速写本上和我的创作中。
大学毕业前夕,学校要求我们准备毕业创作、收集创作素材。我最后把体验生活的地点选在了中国的西北部——黄土高原的陕北。
我想去陕北,那是梦想已久的地方。黄土高原,那里是中华古文化的摇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代表了古老华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那里有黄帝陵,有秦始皇墓,那里还有许许多多历代先贤名士谱写的一曲曲千古绝唱。黄土高原既有辉煌厚重的历史,更有中国共产党在此播下的燎原之火。延安、宝塔山,它曾是多少进步青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向往和追求的地方,它曾代表着自由、平等和解放。他是革命的圣地和摇篮。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这片历史厚重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也孕育出了极赋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
高亢激昂的西北秦腔,
婉转悲凉的陕北民歌;
震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寄托情怀的剪纸窗花。
……
西部文化,包括电影、文学、戏剧、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现都已成为西部品牌,这股强劲的西北风的影响和魅力已经走出黄土高原走出秦岭大地,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这些西部黄土高原的多种文化元素早已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有多少次曾梦想过一定要亲自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八百里秦川的壮美,体察一下黄河水的奔涌。体会一下那里炽热的民风,体验一下黄土高原民间艺术的魅力。
当我只身一人终于来到陕北,真正踏上这片茫茫厚土时,我被眼前呈现的黄土高原的壮美和雄浑气势所震撼。“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那么黄土高原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母亲用宽容厚实的身躯和温暖的胸膛哺育了华夏儿女,父亲用厚重的脊梁抵御了风沙雨水的侵蚀。
从美学角度讲,黄土高原的地形和地貌是如此的完美和谐,它颜色单纯、统一,造型粗犷、伟岸。它曾是历代画家和诗人尽情描绘和讴歌的美景。但从它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看,黄土高原已不再是人类期盼的理想家园。这里是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的地区,生存环境较恶劣,一年四季风沙较大,多旱少雨,农作物产量低,可以说黄土高原一直是荒凉和贫瘠的代名词。
我在陕北的日子里,所见到的陕北人待人都是那样的质朴厚道。在陕北农民家吃饭,他们日子过得很艰苦,却要把过年才用的一点荞麦面拿出来给我吃。在窑洞里,夜晚点着微亮的油灯,房东大婶一边给我剪着窗花,一边唱着陕北小调,那情景使我终身难忘。

陕北民歌:
(一)
耳听见哥哥唱着歌儿来,
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清水水玻璃隔窗子照,
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
(二)
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
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那沟,
咱们拉不上个话话呦哎呀招一招个手。
见得那村村呦瞭不见个人,
我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林。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
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
瞭得见那村村瞭不见人,
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三)
这么长的辫子探不上天,
这么好的妹妹见不上面。
这么大的锅来下不下两粒米,
这么旺的火来烧不旺个你。
三圪瘩的石头两圪瘩砖,
什么人啊让我心烦乱。
这一首首凄美而又酸楚的民歌让人听后觉得既舒服好听,同时又让人伤感难受。陕北人一代代吟唱着老辈人编唱的民歌,既是为了在艰难生活中解闷取乐,又抒发了陕北高原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也体现了陕北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的不屈服,隐忍抗争的积极乐观精神。
当你走进陕北人家的窑洞前,就会看到窑洞的窗户上贴有许多好看的窗花,非常显眼。这些剪纸窗花大多出自农家女人之手,这也是女人们从她们母亲那儿一辈辈传下来的手艺。窗花剪得好不好直接体现这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过门后是否会过日子的标准。窗花也是陕北人用于烘托节日气氛的每家必不可少的。那些寓意吉祥,期盼风调雨顺的窗花把每家都装点的喜庆红火。这些民间艺术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我在陕北的日子里,被每一天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事物所感动。勤劳的陕北人倔强地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们要用双手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我用画笔记录这些我要赞美和歌颂的人们和他们的家园。陕北老汉、陕北婆姨、陕北娃……。陕北窑洞、山沟沟、老碾盘、小毛驴、羊群,唢呐、窗花、羊毛肚手巾、老皮袄、社火、驴市……这些美好而难忘的陕北高原符号陆陆续续出现在我的创作中,一个个朴实、生动的面孔被我艺术的再现,仿佛自己就是一个西部的歌手正每天谱写吟唱着一首首美丽动听的陕北民歌。
我的毕业作品陕北组画《羊》、《墙》、《食》、《沟里》、《窗花》,正是在这种怀着对陕北人的敬意和对黄土高原的眷恋而创作出来的。毕业之后我又陆续创作了《驴市》、《高家沟之秋》、《陕北高原情歌组画》等一系列陕北题材作品,这些创作我吸收了大量陕北民间剪纸、年画的养分,我也考察了黄河流域,借鉴汉唐雕塑、敦煌壁画以及汉代画像砖等优秀的传统表现手法及风格、特点。时隔二十五年后,我的作品《高原厚土》又入选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我创作这幅画延续了我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驴市》这一陕北题材。我通过表现高原驴市这一场景来呈现黄土高原盛世、祥和的太平景象。我怀着崇敬之心去展现我理想的陕北。我将整个画面置于一个黄褐色的基调中,让人感觉画面开阔、深远。人物的服饰及景物多用白色来表现。那白色,不仅仅是羊肚子白毛巾的色彩,那透着暗褐色裂纹的、历经风霜的老羊皮袄的老旧的白,还有成群的白羊和远去的祥云……各种白色与黑色的毛驴及黄褐色大地的色彩交织着。我用单纯、统一的白色来塑造这些生活在这片厚土上的生灵。他们像白色的大理石雕塑般矗立在那片黄土地上,顽强地生存着。我把黑色的毛驴画得不是很重,是想让它与人物和山川浑然一体。让画面更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毛驴,这一陕北高原的牲灵与陕北人一同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它们坚韧、耐劳。承受着生活的重压。我喜爱它们,我愿用浓重的笔墨来表现它、赞美它。
我对画面上方的远山采用皴擦、渲染的手法,使远处那片黄土高原显得更加的神秘,犹如圣山。黄土高原它像父亲般宽阔的脊梁庇护着芸芸众生。这是我心中理想的高原厚土。是我对高原人的仰止和膜拜。
这些年一路走来,回想一下我的艺术创作道路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仍然充满激情,每天还乐此不疲地画着我喜爱的画,这些都要感谢那片黄土高原和生活在那里的陕北人给我的艺术注入了活力,使我的艺术生命之树长青。我在心里默默地为生活在陕北高原的人们祈福,祝愿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祝愿陕北窑洞的窗花越来越鲜艳;祝愿陕北的大秧歌舞的越来越起劲;祝愿陕北的唢呐吹的越来越悠扬……

二、关于我的都市“市井”画创作

多年来,我的艺术创作在表现乡村情节的“田园”题材与城市语境的“市井”题材间不断转换着。“田园”题材是源自青春记忆中的一种乡土情节,趋于表达一种理想中的精神状态,就像那远处的风景。“市井”题材相对又现实些,它是另一番景色,它更逼近我的生活,就像呼吸一样与我紧密相关,无法割舍。其中的都市公园系列、女人系列所表达的人物状态也是我审视这个社会的一个角度,是我真实情感肆意的表达。
我画的女人系列创作往往喜欢表现女性柔美的状态和瞬间感觉。她们或闲适自得,或百无聊赖。她们或许在午后的咖啡厅、傍晚的酒吧间。她们有着充满弹性的肌肤,青春靓丽、充满朝气。在卸下白天的社会化面具之后,作为个体的人,才在这一刻真正回归到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健美丰腴的外形配以时尚华美的配饰,无时不刻不散发着女人独特的自然天性。我尝试着用我的感觉,用饱满的笔墨赋予她们鲜活的生命。我画桌前的女人,那些让人充满幻想及欲望的女人让这个城市变得神秘多姿。几杯红酒、一支香烟。些许谈笑、些许往事,这里多了些放纵、多了些真实、多了些性情、多了些自在。不管她是迷蒙的双眼,还是绯红的双颊。她们是夜的精灵、城市的风景,她们在肆意地释放着张扬的个性。这是我画中的女人,既有着唐代仕女般的丰润,又有如鲁本斯、安格尔等西方大师笔下的人物饱满、充满着肉感。我摒弃当今欣赏女人的那种气若游丝、脱离健康的骨感的一种病态的美,我追求的是一种积极、健康而符合自然造物之美。
我的“田园”、“市井”创作中也不乏狗的身影与图像,因为这种具有极高智商的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它们善解人意,最懂主人的意愿,人们也对它们倾注许多爱心,它不仅是人类的朋友,也是许多人的“家庭成员”。漫长岁月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彼此信任,相互依赖是一种最为真实的情感。它是忠诚的卫士,为人们看家护院;也是可爱的玩伴,追逐着孩子们欢快的步伐。在乡村,它是历经风雨不离不弃的“伙伴”;在都市,它往往被主人精心养护,成为主人的贴心“宠儿”。我喜欢画狗,因为它活泼好动的天性更增加了画面的灵动性,也增强了画面中人的情感投射。
我画都市遛狗人的时候更注重表达都市人家庭温馨休闲的一面,那种抛开烦恼的安逸,那种接受阳光沐浴的舒适,那种清风佛面的舒畅与快感。画中都市人休闲、优雅、时尚,但似乎又有些孤单与渴望陪伴的寂寞感,遛狗人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道独特风景。
我的“市井”画中,还时常将观察与表现视角聚焦于城市公园的场景中。在喧嚣都市的一隅,由人造出的这一方“静土”中,行色匆匆的都市人可以在清晨或黄昏时,来到这离喧闹只一墙之隔的公园散步、遛狗、下棋、聊天、打拳、遛鸟……只需一步之遥,在这里可以暂时离开喧闹的车来车往、人肩磨踵的商城和高楼林立的街区。看一看绿意盎然的树木和精心修剪的草坪。这里有可供纳凉的布满青藤的长廊,还有垂钓者坐在了湖边甩起了长杆。这里虽然多为人工雕琢,但也唤起人们对回归大自然的渴望。这里是离田园最近的市井,也是都市人获得短暂释放的栖息地。在这里寻找一份宁静,暂时忘掉柴米油盐的琐碎。在这里可以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暂时忘掉生意场上的烦恼,放慢那些匆忙的脚步。提笼遛鸟的老人一定记得早年的时光,也许,那时的鸟儿不在笼中也常在天空成群的飞过,那时的天有多远多阔……悦耳的鸟叫让老人忘却了斑白的双鬓。
我画都市人,画中这些最熟知的场景、人物,我为他们营造一份温情、诉说一个故事,圆满一个梦想,同时也是为了我自己。因为我也是“他们”,我就是其中一分子,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同时,我的画中表现老人和孩子的画面很多,孩子天性自然,纯洁无邪,调皮可爱。老人们则更多一份饱经风霜后的平和、包容与平静,这样的画面看着就让人觉得温馨。同时,这也代表着希望和传承。我满怀爱意去表现他们,体会、分享着他们的快乐,我乐在其中,也对未来充满着期待。
诚然,也许今天的“田园”已不是昨天的“田园”,今天的“市井”也已不是昨天的“市井”,城市的扩张使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也面临着威胁,理想主义农村题材的画作以一种田园般的意境表达了对那些在工业化进程中行将消失的生活方式的怀念。但我努力将我理想中、心灵中的“田园”“市井”真实传递。大量的开垦正吞噬着大量的良田,工业的污染也污染了天空和河流,我也痛恨这个世界快速发展带给社会的压力的一面。但我看到了飞速发展也带给世界一个个惊喜,衣食住行也变得方便快捷,科技发展也日新月异。我们期待我们生存的地球每一个全新的改善,期待着一个回归我理想中、我笔下的 “田园”与“市井”生活状态。
大家所看到的,呈现在我的画中的,那些“田园”与“市井”,一半是理想、一半是现实。


2014年于鲁迅美术学院

上一篇:远去的风景和走近的图画——评贲绍勇的水墨风俗小品
下一篇:心中的市井田园——谈贲紹勇的人物画
(作者:贲绍勇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我追寻那心中的“市井”和理想的“田园”]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