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展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时间:2019年04月08日 作者:未知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程建华:全国美展的评选标准一直是书画界的热门话题。最近看到美协副主席王明明在一篇文章中说,"你们都不要去看全国美展",全国美展的导向是错误的。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美协和全国美展根本就没有资格引导全国人民的审美。

 

黄国民:全国美展的评委班子,并不是一帮专人,他们来自各个方面,有院校的,有画院的,有研究院的,共同组成的评委班子。如果说他们没有资格了,谁有资格?再推出一批人,这些人就有资格了吗?这里还有个什么是标准的问题。美协不是标准,谁是标准?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标准就会形成第二个美协,以国家画院为标准也一样,以任何一个社会团体为标准,都会形成第二个美协。以个人的言论为标准也会形成一个团队,也可能就是美协的换代。不能以个人意志代表群体意志,也无法以乙群体代替甲群体。

黄国民:个性与主题性确实有矛盾。一旦带有目的性、主题性,就要向主题要求靠近,个性就会丧失,审美就弱化。这是全国美展给参展画家最大的困惑。美展上制作性的画很多。可取之处是,画面构图比较完整,能做到随类敷彩,应物象形,传移模写。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基本做不到。美展可以促进四法的学习。用古代的品评方式,入展作品算是能品。如果把这些作为终极绘画标准,这就会出现大问题,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就没了。


黄国民: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极具个性、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毋庸置疑,不用说。回到当下,获全国美展金奖的成为无名小卒的也有。也就是说,获奖并不能代表最高水平,他只是政治需求的标准,他与艺术标准不是一回事。历史的来看,人们看的是作品,不是看你的获奖作品,而是一个人,一生的综合成就,你的个性打动了多少人。个性,能让更多的人欣赏的时候,其实就是打动了更多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换句话讲,能获得更多人审美共鸣的还是共性。你说呢?

程建华:这里可能有一个选择问题,有一个先后次序问题,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文化价值的认知和选择的问题。拿中国传统的教育来说,听话就很重要。过去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四书五经,懂不懂,先乎囵吞下再说,然后慢慢消化,就算有很多人不能消化,也一样乎囵吞下了。从继承的角度说,这种方式很好,把古人的经典,也就是前人的智慧全都灌到脑子里去了。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方式可能更侧重于个人潜能的发挥。人生而平等,儿子与父亲也是平等的。在中国儿子常常处于附属地位。画画也一样,学中国画,首先要不断的临摹,学习古人,逐渐理解古人,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然后再找到自己,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路径。

 

西画好像不是,素描造型都要学,学了之后可以随便画,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西方文化鼓励人有自己的想法,比较看重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所以更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开发和发挥。把个人的想法排到了前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这也对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者说西方教育更侧重于人的培育,而不像中国传统更侧重于教育。


黄国民:中国画如果能愉悦身心,能让自己快乐,如果能像佛家说的得大自在,就够了。没有那么多的功利要求。一旦进入功利,花样翻新,面貌奇多,其实是伤害人的内心的,得不到这种快乐,甚至就没有快乐。出现在全国美展上的画的并不是画家内心真正想画的,所以有很多画家是非常苦恼的。再一个,因为社会导向,参展画家又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现在很多画家的名利、职称等都要与全国美展获奖挂钩,分房子也挂钩,什么都跟这个有关系。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们是放不下的,慢慢地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其实,他们从绘画过程中一点快乐也得不到。等他想快乐,想要放下的时候,生命的钟点也到了。

    

很多画家很难理解中国画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要性,画画对他们不仅没有快乐,可能还是负担,所以他们也活得很累。到了晚年,为了维护自己的艺术生命,还要拼命做一些事情,做一些于事无补的事情,搞美术馆、艺术馆、出书,搞展览,好像搞得越多,就越能奠定他的艺术地位,其实根本没用。

    

画家带给人的是一种精神财富,能愉悦自己身心,得到快乐,得到自由,也给社会带来愉悦。当绘画从画家内心回到到社会时,也就完成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艺术的教化作用就在这里,这种教化不以当时当代为标准,是长期的慢慢消化的过程

程建华:我们当下的教育,包括全国美展的引导中是不是就缺少这样一些东西,缺少对人的心灵关怀和引导,或者说是教化。中国画也好,西画也好,其实都是发自画家内心的,都是一种精神产品。


心灵这个概念在我们的教育中好像就很淡薄,很多理论家在讲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时,多半都是说技法的传承,人文精神好像总是被有意无意的一带而过,甚至带都不带就忽略过去了。

黄国民:关于进步的理解,《辞海》解释说,前进,进步,就是往上、往前的运动,这是非常机械的理解。西方文艺复兴后,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等等,只要往前推就是进步,往后去就是退步。以西方的观点,来看待美术,就是要不断地进步,也就是要不断地改换自己的审美观念,这就是西方文化框架下的理论。


中国人所说的进步是容量的扩展,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从一个原点,到一个拥有巨大容量的球体。古人的画,今人的画,都是一体的,所谓艺无古今就是这个意思。由此来看待进步,后期的每一点进步都非常慢。从一点,到两点,三点,五点,直到球体,她很快。越到后期,每一点进展都是巨大的。就像孩子的成长,刚出生时,长得非常快,到后来,就不长了,形成完整的个体生命。

中国人所说的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有容乃大,都是心胸无限的扩展,是精神世界的扩展。那种宏大,很包容,有顽强的生命力。古今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我们无法把自己的昨天和今天截然分开一样。

    

现在大学里有老师说,要颠覆传统,不能一笔有传统,很可笑。什么是艺术?如果按他们的逻辑,甚至连话都不能说,因为我们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古人的。说得难听点,这些人都是畜生,狗屁不懂。抛开传统,就像一棵大树,把根抛开,你还能活吗?

 

很多人都在说,抛开传统,颠覆传统。从国家学术机构,到地方院校,很多人竟然说,学古人干嘛?没用的,要颠覆传统,或者直接推翻。国家画院的领导中也有这么说的。你颠覆的,其实就是你的祖宗。你的生命连着你的父母,连着你的祖辈。你要颠覆传统,你就不能写中国字,不能说中国话,这都是传统。

程建华:美术,美协的展览,按照国家标准来组织,有自己倡导的方向。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似乎也让人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黄国民:国家意识,也是群体意识,民族意识,代表国家的审美价值观,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的审美价值,美展中的作品更多地符合了这个标准,就是符合了国家意识。比如说,阳光灿烂与阴暗,肯定要选阳光灿烂;辉煌壮丽与小桥流水,肯定选辉煌壮丽。

程建华:这是不是粉饰太平呢?


黄国民:粉饰也好,歌颂也好,确实把阴暗面给忽略了。国家要的是扬长避短。国家不会关注黄国民的想法,而要关注一群人的想法,关注老百姓的想法。


全国美展,工笔多,制作的多,写意的少。这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换个角度看,现在有几个能把写意画好的?很少很少,没有几个能把写意画明白的。如果把那些推上全国美展,后果更严重。写意是一种精神,是对精神的理解,不是对技巧本身的理解,写意不以大小论,不以工笔论,不以粗笔论,工笔中有写意。


我记得第九还是第十届全国美展后出了一本书,很厚的一本书,主要讨论中国画评判标准是什么?说来说去,谁都说不清楚。

 

有人说,大家是在一个没有标准的时代,谈标准。真的没标准吗?中国画的评判是有标准的,只是没有人来不执行而已。谢赫六法论,历代画论,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都可以是标准,为什么不执行?至少谢赫六法论是可以执行的。

程建华:我觉得核心问题可能还是精神的缺失,我有一种感觉,不少学者、文化人、艺术家好像都比较喜欢围绕文本来谈文化,而很少涉及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


黄国民:有精神缺失问题。第二就是没有对民族文化的担当责任,没有社会责任感。国家领导人能看懂画面,他应该会看懂精神价值观,专业的东西不见得懂,从专业角度,他还要听取专家的意见。专家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十个或更多,十个人形成的共同观点,就作为他的执政观点,你们都说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该做的。

 

你强调的个性可能是最有价值的,他不听了,没有共性。他这么做,没有错。艺术家觉得他错了,因为艺术一定是个性的。两者的关注点,不在一个地方,所以指责政府是没用的。你把自己做好,不参展不就完了吗?你不按他的做,按你自己的想法做,不就完了了吗?没人反对你呀?你就别要那个名,你就别要那个利,你自由自在活着不就完了吗?

程建华 :在现实中,画家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但从引导的角度看,从全社会每个成员如何成长的角度看,从提高人民群众的集体素质的角度看,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引导方式?

 

黄国民:真正有价值的大有人在。浮在表面的不见得能代表中国美术。若干年后,真正的艺术作品就会慢慢浮现出来,后人会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几大家都是谁。


现在谈这些,主要是为了认清当下中国美术现状,让更多的人,明白精神追求和民族文化的责任的重要性。核心在这里。具体到某个人,到底该怎么做,我也只是一家之言,由自己的悟性、天赋、境界、格调、认知所决定,希望没有误导别人才好。

 

我相信,全国美展,也会慢慢转变,慢慢把民族文化的要求放进去。



















上一篇: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退休
下一篇:两岸学者齐聚台北研讨中国文学、艺术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全国美展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