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方法

时间:2019年11月25日 作者:佚名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毛笔是我国传统书法的主要书写工具。拿毛笔写字跟拿筷子吃饭、用铁锹铲 土一样,如果方法不对,是费力而又难于达到目的的。所以,初学书法宜先学会 正确执笔。关于执笔的方法,历来有很多的名目,书家的意见也不尽相同。这里 主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我们认为比较科学,为多数书家 普遍使用的方法,这就是前人称之为“拨镫法”的传 统执笔法。唐代陆希声曾将这种执笔法的要领归结为 五个字 :擫、押、勾、揭、抵。下面依次分别作简要的说明 :


擫,就是按的意思,即以大拇指罗纹处按住笔管, 向右前方与食指相对用力。


押,食指弯屈下倾,用第一关节靠大拇指的边侧押束笔管,与大拇指相对用力。大拇指的与食指的押主要是对笔起固定的作用。 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可用食指的中节着笔管,那样牢是牢固了,但是不能灵活运转。


勾,中指弯曲,指尖斜下向内,以罗纹心着笔管,勾住笔管的外侧向手心方 向用力。


揭,也叫格,是无名指弯屈,用指甲与肉交际处抵住笔管,向外向上用力, 即与中指的用力方向相反。勾与揭主要是在运笔时能对笔起回环使转的作用。


抵,小指弯屈如无名指并紧贴无名指。抵是对揭的辅助。


五字拨镫法


这种执笔法的优点是,五指屈伸自然得当,用力齐均 ;笔在手中不仅稳当, 而且还便于书写时前后左右回旋运转。执笔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各个手 指不要死聚在一起,无名指和小指的指尖不要扣入掌心窝内,否则在运笔时就不 能灵活自如,古人讲执笔要“指实掌虚所谓“指实”,是手指的着笔用力都落到实 处,让它们弟兄五个能齐心协力,切切实实地各司其责,各尽其力;所谓“掌虚”, 就是不要紧攥五指,让手指和笔管与手心之间自然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一定 的空档。“指实”与“掌虚”都是为了保证运笔的“灵活劲儿”的。有人把“指实” 理解为用力死捏笔管,把“掌虚”说成是写字时掌心处要能攥住一个鸡蛋(就是 说写字时手指要始终保持一定的姿态,不能有所屈伸,否则鸡蛋落地),这是附会 之谈,不可相信。第二,不要握笔过紧。不知什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传起一个故一、执笔事,说王献之六七岁时练写字,他的父亲王羲之从后边拔他的笔,竟然没有拔掉, 因而王献之也成了大书法家。一个壮年男子居然拔不动小孩子手中的一支笔,除 非这孩子是个天才的大力士!这个故事即便当年真有,也不过说明儿时的王献之 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警觉性很灵,他父亲来“偷袭”拔笔,立刻被他发觉,有 意紧攥笔管而没被拔成罢了。后来的人误解为王献之写字时就是死攥笔管的,于 是根据这个故事演绎出这样一句话,说是执要意欲“捏碎此管”。要把笔管捏碎, 非使出吃奶的力量来不可。这样过紧地握笔,腕也就死了,臂也就死了,全僵了, 怎么能使笔在手中挥运自如而把笔道写活呢?如果我们吃饭时,也意欲“捏碎此 筷”,花生豆就必定夹不到嘴里 ;骑自行车要是也意欲“捏碎此把”,就势必会摔 下马路沟。拿笔写字难道不也是“情同此理”吗?当然,执笔是要用一定力气的, 但用力大小要适度,既要拿稳,又要拿松,时松时紧,要随写字大小的不同和笔 画用力轻重的不同而自然变化,千万不可一味地为紧而紧。王羲之拔笔的故事, 历代都有人传播,流传至今,不但家喻户晓,而且成了许多家长和教师启蒙第一 课必说的“佳话”,可谓流毒甚广,这样的谬误是早就应该驳正的。


关于执笔,历来还有许多神奇玄虚的说法,比如用三指执笔,以食指、中指 的指尖放在笔管前面,拇指压在笔管的里面,而皆作弧形捏住笔管,使虎口成圆形, 这就叫做“龙睛法”;要是虎口成扁圆形,就称之为“凤眼法”;还有手腕向里扭着,又美其名为“回腕法”,等等。这样执笔,书写起来,既吃力又不灵便,实在是自 找别扭。“执笔无定法”(苏东坡语),笔有大小轻重和形制的不同,字也有大小、 书体和书写处所的差异,书家自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与自己的习惯而采用不同 的执笔法,不必拘泥于一种,但是总要以运笔灵活,便于表现其点画的艺术效果 为准。


启功、秦永龙著,《书法常识》(跟大师学书法),中华书局,2017年5月。








上一篇:茶室与书房中的闲暇
下一篇::没有了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执笔方法]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