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法

时间:2021年07月18日 作者:曹育民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1960年我上小学,开始写毛笔字。在乡里有些名望、能写一手漂亮字的父亲,是我的第一个书法启蒙老师,他认真地向我讲述为什么书法是一个人的门面的道理。那时家里条件有限,买来大张的纸,裁开后用线绳装订起来,就是大楷作业本了。有时为省墨,用铁勺子在锅底刮些灰下来,兑些水就是墨汁了。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那种墨汁写在纸上的淡淡的墨色。条件虽有限,但我练习写字还是很认真的。每次大字作业从老师那里退回来,看到一篇字被老师画满了表示肯定的红圈圈,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十来岁时,我用小楷抄写了一本《增广贤文》,老师同学争相传看。小孩子受到鼓励,对书法就更有兴趣,练习书法的劲头也就更大了。

    1969年我参军入伍,开始了漫长而紧张忙碌的军旅生涯。前20年在作战部队,后20多年在院校、机关,都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书法爱好。但在内心深处,对书法的那种向往和亲近,从不曾淡过。书画方面的书报杂志,放在床头案边不时翻看。在废报纸上,在石板上,在沙地上,在塞北那茫茫的雪原上,时不时也比比划划,挥写一下自己的情感。走在街头巷尾,看到写得好的牌匾对联,忍不住都要多看几眼。去名胜古迹参观,很喜欢观摩名家墨迹。我在西安工作和生活时,节假日最常光顾的地方,就是堪称书法艺术宝库的碑林博物馆。偶尔,我的书法作品也会出现在部队或驻地的书画展上。但总体来说,不论在基层连队还是领导机关,不论是普通士兵还是当领导干部,我对书法都是既有不舍,又不敢在这方面用过多心思和精力。虽说这是职责所系,理当如此,然而在内心深处,还是常常会有些遗憾。当然,军旅生涯对书法艺术实践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财富,一种优势,有所失也会有所得。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2013年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起来,这让我有条件重温自己的书法梦。我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六十立志从头始,学书权作攻城池,决心从巩固提高基本功开始,像攻坚作战一样,努力比较深入比较系统地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理论,有选择地研习中国书法艺术经典,扎扎实实地下一些笨功夫、慢功夫。几年下来,确实收获不小。越学习,越是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书法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文化创造和艺术瑰宝,越是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更加明白自身修养的不足,告诫自己切不可浅尝辄止,切不可轻言登堂入室。面对古往今来璀璨夺目的书法宝库。必须虚怀若谷,孜孜不倦地萃取艺术精华,方能使自己的书法造诣不断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所幸,这几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经常有机会和当今书画名家一起参加活动,可以就近求教,涉猎各方,请益多师。在政协组织外出调研活动时,把自己的书法作品留给社区,留给乡村,留给军营,以实际行动承续华夏千年文脉,弘扬书法独特艺术,宣传中国梦,传递正能量,从中享受到特别的美感和快乐。

    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正处在的伟大的复兴进程之中。在这个进程中,继承好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些年,苏士澍先生在各种场合大力倡导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此诚为时代的呼唤。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而言,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既是一种文化上的历史责任,也是自身提高素质,完善人生的重要方面。研习书法,体悟书道,追求做人与写字相互促进,相互濡养,乃是一生的功课。我于书法是个小学生,要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我在努力着。



曹育民


2016.2


注:原载2016年3月《中国政协.人文艺术》专刊


上一篇:气荡物华心卷舒 笔墨铸就大荒流——有感于王永亮先生艺术变法
下一篇::没有了
(作者:曹育民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我与书法]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