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史记》采访郭线庐主席

时间:2021年11月02日 作者:佚名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书画史记》:郭主席,您好!1984年,您创作的宣传画《信息,开发人类智力的契机》,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设计类金奖,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后累创佳绩,由此奠定您在美术设计界的地位;设计和中国画作为两个不同艺术门类,彼此是否可以打通与融合?您今年创作的抗疫美术设计作品灵感主要来自哪里?

郭线庐:

当年报考西安美院原打算学习中国画专业,但因为1978年学校只有工艺和雕塑两个专业招生,所以我才选择了工艺系装潢专业。但无论在校学习期间还是留校任教后,几十年来我坚持一有时间就拿起毛笔,在水墨韵味中游弋。设计和中国画两个不同艺术门类的交叉补充,给我带来的益处非常丰厚,特别是在中国画创作上,我把设计学很多对于构成、色彩的理解运用到了水墨的变化上。

追求水墨各种色阶的变化,远比控制红黄蓝色彩的表现难度要大。所以,我在努力提升中国画创作涵养之外,还在创作中加入了一些理性思考以及设计观念、技法和表现方式。这会使中国画艺术呈现出另外一种变化,即借助色彩学原理,不但控制好黑白灰,还要使其更加丰富。

我的艺术实践探索,是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另辟蹊径,找到一种精妙的搭配、组合,并传递出全新的声音及文化内涵。设计作品如是,花鸟作品亦如是,两者成为一个交融互补的结合体。 

今年抗疫的海报作品,我是紧紧围绕着“致敬抗疫勇士”的主题来进行创作的。

《不朽丰碑》作品以医务工作者为原型,采用3D建模的方式,塑造出如同汉白玉雕塑般的群体人物形象。画面采用经典的纪念碑式三角构图:在上方鲜艳的五星红旗照耀下,数位坚毅而刚强的伫立者,并肩而立,昂首挺胸,直视前方,多层群体与画面下方的长城元素融为一体,国旗鲜艳的红色与肃穆的银灰色交相呼应,寓意着勇士们筑起抵御疫情的钢铁长城,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万众一心》作品画面的主体形象,是一位身着防护服的医务工作者,他正面而立,高举代表胜利的“V”字的右手。海报采用红色为主色调。红色既象征抗疫的战役拉响了警报,也象征着热血沸腾的战斗,象征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战胜新冠疫情。


2.《书画史记》:您作为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艺术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西安美院的艺术教育有哪些特色?贵院在书法、中国画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方面有哪些举措?

郭线庐:

西安美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基因和历史文脉传承的高等艺术院校。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受中华文明遗存和优秀文化元素的熏陶,始终坚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延安革命精神和大鲁艺的精神内涵,延安革命文化代代相传的血脉,弘扬延安革命精神与延安革命文化,形成了西美特有的文化发展理念。学校秉持“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以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丝绸之路与西北民间艺术、延安革命文艺、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等“四大传统”为依托,形成了明确的办学定位、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

作为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美术教育和创作力量,多年来涌现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其中不乏国家级著名的艺术大家和教学名师。西安美院以建设 “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美术院校为办学目标,现已成为拥有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和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同时还拥有美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之一。

15年来,我们以“开放的西美”为主题,面向社会举办研究生、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作为西安美院多年来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常态的具体体现,它既是“出作品、出人才”培养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学院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专业教学成果的集中推广和宣传,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画学院以“传承、发展、品格”为艺术宗旨,周、秦、汉、唐文化底蕴为依托,“扎根生活、表现时代”的艺术精神为旗帜,秉持“中外相生”、“本源主体”、“形意互为”、“一人一品”和“精神代言”五位一体的中国画教学理念。中国画、书法两个专业,以工作室制实施教学,下设刘文西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和书法等专业工作室。多年来,我们先后设立了西部画风(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集研究生教学、科研、创作、理论研究为一体的“中国画与书法创作研究中心”,该中心下设写意与水墨画、工笔与重彩画、书法与篆刻及中国画与书法理论等四个研究室。中国画学院及各专业方向以“自主空间”“水墨边界”“名师名家进课堂”等项目,先后举办大型全国性展览、论坛等学术性活动,为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教学发展,扩大对外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开展的“青年英才”计划,为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增进教师互访及赴外访学、培训提供了坚实的机制保障。


3.《书画史记》:今年3月24日,您应邀参加了人民网文娱部主办的“人民在线通·金台圆桌”人民战“疫”·文化的力量线上研讨会,为文艺事业未来转型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鉴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请以主题宣传画为例,阐述抗疫文艺创作如何贴近时代、贴近主题、传播正能量?

郭线庐:

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宣传画,既与普遍意义上的宣传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以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区别于以往。突出表现在,主题突出而明确,作品所应传达的信息和应具备的目标导向非常清晰,力求主题视觉冲击力。

宣传画作为设计学科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与海报之间的区别微乎其微,甚至可以理解为具有广泛的趋同性。以抗疫为主题的宣传画设计,应努力贯穿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善美,表达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英雄的价值诉求主线。

近期在网上看到的几千件宣传画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以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人民警察、志愿者等为宣传对象,直观鲜活,深入人心;其二,围绕着如何做好公共卫生防疫主题进行防控科普宣传,形象生动,接受度高;其三,是一部分具有艺术形式上的探索的作品。这类作品的主题、立意和创作技法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在当下的情境中,受众面较小,宣传效果也欠佳,其产生的文化影响力和视觉的冲击力显有不足。


4.《书画史记》:陕西历史上自发形成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在同一地域出现这两个画派比较罕见,从作品表现题材上和笔墨艺术语言上看,“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各有何区别?这两个画派对当代中国画坛产生哪些影响?

郭线庐:

“长安画派”是对20世纪新中国美术影响深远的艺术现象。

“长安画派”的诸位艺术大家得益于西北特别是陕西丰厚肥沃的文化资源的土壤,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美术先辈面对如此灿烂的历史文化,面对浓烈的熏陶和滋养,而促进了他们艺术思维的爆发。“长安画派”发展崛起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长安画派的出现既有它的偶然性,更有它的必然性。长安画派之所以能够成为画派,之所以能够举世公认,对中国现代美术产生重大影响,其根源应归功于“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

“长安画派”的核心贡献一是对中国画传统理念与形式语言的创新。谱写了中国传统审美内涵新的鲜活内容。二者是在描写现实生活及革命历史题材上的突破。“长安画派呈现了革命历史题材的新表现手法,这个创新绝对是革命性的。”

长安画派以震撼性的笔墨语言刷新了现代中国画笔墨表现的新观念。

“黄土画派”是在刘文西老院长的感召和带领下,汇聚以西安美院为主要力量的众多优秀艺术家组建而成的学术研究队伍。它以西安美院为学科平台,以凝练和挖掘陕西地域性历史文化特质为着眼点,在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是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努力攀登艺术高峰的艺术团队,

 “黄土画派”多年来坚持“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创作理念,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新中国、歌颂人民、歌颂新时代,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倡导“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学术主张,创作出了大量精品佳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感召力,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长安画派”到“黄土画派”,从石鲁、赵望云等先辈再到刘文西老院长,在陕西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上,一代又一代老一辈艺术工作者和优秀艺术家,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创造了大量影响深远的精品佳作。也正是受益于“高峰”们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对国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共同期待和坚定信仰,对“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共同的艺术践行,才造就了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5.《书画史记》: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1933-2019)先生去世一周年了,他对新中国美术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业界为何称他为中国人物画领域的活化石?

郭线庐:

刘文西老院长作为新中国培养的艺术大家,对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美术事业的卓越贡献已然载入史册。

刘文西老院长作为一名影响巨大的中国人物画家,他的艺术人生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近百次前往陕北写生创作的艺术历程。几十年来,无论寒暑阴晴,他坚持深入黄土高原腹地,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长期深入观察和细致入微地了解人民,表现人民,歌颂人民,抒发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从普通教师到国家级教学名师,从蜚声中国当代人物画坛到创立“黄土画派”,几十年来,他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勤勉创作从未中断或停止,他用中国的笔墨绘制出一大批“以人民为中心”为创作导向的艺术精品,其宏阔的时代背景,深邃的思想意境,精湛的创作技艺,鲜活的人物形象,充分彰显了坚定质朴的艺术初心,他的作品把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对英雄的崇敬融入艺术创作,不但赢得了中国美协“终身成就奖”和业内外各界的广泛赞誉,更被誉为新时代中国艺术家的典范和优秀楷模。

刘文西老院长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始终秉持独立的中国人物画学术观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兼容并蓄、精进不止的学术风格,为培养和塑造师生艺术思想,为国家艺术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为促进青年一代艺术家健康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刘文西老院长作为当代中国美术事业的一面旗帜,正是用毕生的艺术实践,坚定贯彻“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宗旨,坚定投身高等艺术教育工作,把全部心血和才华奉献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他为我们留下的大量宝贵精神财富和艺术思想之光芒,将永远激励后学攀登不止,砥砺奋进。


6.《书画史记》:您在高校长期从事艺术教育管理和美术设计工作之余,还致力于水墨花鸟画的研究和创作;那么,怎样去表现一幅水墨花鸟画的艺术灵魂?如何理解写意花鸟画和水墨花鸟画?它们是否都可称之为中国画?

郭线庐:

对传统绘画形式的研究固然非常重要,但新的时代对于中国水墨画的创新研究又成为大家共同探讨和关注的重要内容。写意花鸟画和水墨花鸟画就是对中国绘画中花鸟画形式表现不同的称谓而已,实际没有本质区别。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实践者拥有规模巨大的群众基础,很多人都在努力探索和创新画面的结构、内涵、韵味与笔墨,而我个人的特点就是依托设计学的背景,比较注重墨的浓淡变化,特别是淡墨的表现,将焦墨、彩墨的元素缩小等,既是我作品画面的主要特征,也是我个人在国画创作上的一种大胆尝试和突破。

传统的中国花鸟画通过直观构图,含蓄表现作品的主题,并通过不同的造型方式引发观者的再解读。而我的中国画作品则追求文人画的典雅意象,擅用理性主导形象思维,包括营造结构、空间、疏密与对比等等,同时,在传承传统水墨价值观的基础上,呈现作品的当代精神强度,并着力挖掘这种基于地域文化特质的艺术灵魂。

7.《书画史记》:您近年和周靓合作撰写了一篇题为《当代“新中式风格”设计现象刍议》论文,请简要阐述什么是“新中式风格”?

郭线庐:

新中式风格有以下特征:

新中式艺术风格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品位,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意识、经济基础、民族心理及地域文化特征等因素的发展相辅相成。

新中式风格不是简单对传统的复制,伴随着风格的发展成熟,人们开始从纷乱的“摹仿”和“拷贝”中整理头绪、寻找出路。

新中式风格是人们当下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需求的集中体现。

新材料新工艺的层出不穷,对传统中式观念和标准带来了极大冲击,新中式风格逐渐成为了当代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代言人。立足于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技术相结合为出发点,分析当代“新中式”艺术风格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解决“新中式”艺术风格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瓶颈现象及矛盾问题。诚然,当下来审视传统中式风格必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何“传承精华、弃其糟粕”,在传统风格和现代艺术中寻找到结合点和发力点,是一个伴随时代发展值得探究的长久课题。


8.《书画史记》:(自选题,请自问自答,本刊修订提问语气。)  ?

郭线庐:

努力带领陕西美术界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按照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陕西美术界的广大艺术家几年来认真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的艺术实践、展览与展示、学术研讨、艺术进基层等活动,成效显著。省文联、省文化厅、省美协、西安美院、省画院等部门和专业团体多次组织知名专家、教授和艺术家深入生活,下沉到基层、社区开展文艺采风活动,通过感悟人民群众新时代精神风貌,充满激情的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新时代风貌、中国精神的艺术佳作。特别是运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公共艺术、实验艺术、艺术设计各门类、数字媒体艺术、民间艺术以及少儿美术等诸多画种创作出的作品,努力表现中国当代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新时代审美追求的文化内涵,把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相统一起来。是陕西省美协与中国美协近年来联合组织的有影响的多次美术作品展览,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省在美术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显著的成绩。一批逐渐成熟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创作领域已经彰显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导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的精神食粮和和喜闻乐见的新颖内容,其作品不但取得了思想与艺术的双丰收,更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新时代带给了我省广大美术工作者新的启发和思考,未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紧紧围绕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历史使命,在繁荣艺术创作,提升文化艺术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以弘扬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为导向的创作力度,在与人民、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基调下,搭建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大平台。此外,既要在艺术创作上追求学术严谨和学术高度,也要筑造弘扬历史优秀传统、提升全民审美理念的艺术基础平台,这样才会为陕西美术事业发展培植更加优质的土壤,孕育更加丰富的资源,为创作出具有高水平、深刻影响力的优秀美术作品创造良好条件,为培养出出类拔萃的专业带头人和著名艺术家,为陕西的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动力。


上一篇:在开放的结构中发展传统山水画——刘建画集序
下一篇:吴克敬 ▏识墨在线庐——郭线庐水墨浅解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