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水墨游观 梦醒他乡——读方向域外写生山水画

时间:2022年10月06日 作者:于洋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当代水墨艺术介入新世纪的文化格局以后,在世界文化情景语境中去感悟、彰显和延伸水墨艺术的精神特质与表达手法,就成为当代水墨画家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对此,不同画家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方法与文化回应。而山水画家方向的文化自觉,则是体现在以水墨艺术语言为世人提供了一种讲述“中国式”世界故事的路径与方案。近些年来,方向的域外写生山水绘画以“游观”式的观察视角给国内美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不仅记录着一位画家环游世界各地的行为经历,而且通过一系列水墨游记呈现出方向以中国之眼关照世界、以中国绘画的山水之眼去重构和塑造世界的独特智慧,由此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山水课题。中国山水绘画拥有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包括树石法、皴法、三远法等用于表现和认知的方法,而方向正是以中国山水绘画的本体语言去表现欧陆风景。例如在作品《热那亚暮云》(2016年)中,缭绕的云雾被安排在画面的视觉中心,真实景观中云雾往往是升腾在高空,但压低的云雾反而非常准确地将把地中海的地理风貌和物候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城市中的树木与远山、云雾也较好地融合一体,让观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中国山水绘画的观察视角,而近景的汽车街道,中景的轮船轮渡以及远景的教堂建筑等景象流露出一派浓厚的异域风情,从而塑造出一幅中国游子“梦醒他乡”的自然风景。再如在作品《威尼斯圣马可广场》(2016年)中,同样是以悬浮在城市半空的云雾与周边建筑相得益彰的氛围中,使得近景的水波、中景的云彩和远景的浮云形成了中国山水绘画中“天人合一”的生活景观,但在圣马可广场中穿梭的人群又提示着这是一种集群式的都市社会。从某种角度来讲,方向的都市山水画是一种当代社群与自然风景相结合的探索,且在更深层次上提示着中国山水绘画除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伦理意涵之外,山水文化实际与人类社会之间具有一种更加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如果将中国山水绘画广而言之,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山水画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景观,从而揭示了中国山水绘画与西方风景绘画之间微妙的异同联系。包括在作品《海上威尼斯》(2016年)中,不仅表现了威尼斯水城中云雾与教堂、都市人物与水畔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画中景象既熟悉又陌生,在亲切而熟悉的情境中升腾着一种陌生而疏离的情愫,这也正是方向域外写生山水画的微妙涵义。再如作品《吴哥旱季》(2016年),方向在表现东南亚佛国景象中运用了中国山水绘画的“三远法”,特别是在中景的处理中没有完全遵循焦点透视的取景方法,这也是方向域外写生山水绘画中的一个共同特点。而在作品《雨中清迈》(2016年)中描绘的温润与潮湿,恰恰对应着方向南国家乡的特殊气候,但佛国的寺庙、佛窟、佛塔等建筑景象又将这种乡愁与怀想渐渐推向远方。所以说,无论方向表现任何一个异域都市,都是在“纳”与“融”的过程中,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语言作为文化母体。由此,方向以笔墨语言回到故土的亲和,化写城市山水的无限可能,在顿悟性的写意精神和图式的开合中,保持着对于笔墨本体的自觉,同时强调山水画语言符号的独立审美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方向以闳阔视角观看世界的方式,犹如以水墨语言、山水视角遊观世界的水墨游记。他一方面通过行走与观看,即景抒写自己的精神,另一方面亦将传统山水目识心记的观瞻与表现手法,渗透到他的异域图景之中。这种奇妙的融合使其画面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又充满生机与新意。方向的域外写生山水画,是在远与近、古与今、中与西之间不断寻求一种直觉上的融合与碰撞,同时以“游记体”的艺术创作形式,表达着独具深意的感悟与思考。他笔下的异域都市灵动而丰盈,在其高远的视域中,放下了异国情调式的猎奇,反倒仿佛浸透着一种淡淡的乡愁。他在赋予这些地域景致以“我注六经”式的理解的同时,也赋予了山水文化以一种新鲜而真切的世界观照。尤其是在倡导传统山水绘画进行现代化转型、本土文化逐步走向国际化、用中国方案和中国语言讲述世界故事的文化视野之下,方向能够以中国艺术家游观世界的方法,在山水文化的观念中融纳各国文化,正也正是其域外写生山水绘画的学术价值和深远意义。

 


注: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一篇:王平|山水画的新“方向”
下一篇:吴洪亮|笔墨之思 浮世之象——对方向作品的观感
(作者:于洋 编辑:admin)

新文章

门文章